买途观现车难提 厂商串通加价3万不开发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买途观现车难提 厂商串通加价3万不开发票
2010年05月19日 17:42 来源:CCTV《第一时间》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海大众途观自3月底上市以来,就备受车友关注,上市首月,就创下了月销量6318辆的不俗业绩,一时间成为SUV主流阵营中的紧俏车型。一车难求,也促使经销商们在加价上做起了文章,而且加价的幅度还不小。来看记者的调查。

  记者来到北京丰台区一家上海大众汽车的专卖店看到,途观车热销的宣传画贴满了各个显眼的位置,当记者提出购买一款风尚版途观汽车时,销售人员表示没有现车,预订也得九个月后提车。北京汽车专卖店销售人员: 没有,定的话9个月。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前来咨询途观车的客户很多,但大多数消费者表示根本买不到现车。消费者:这车型根本没有现车。消费者:等几个月才能买得到。

  记者了解到,途观作为大众在中国市场投产的第一款SUV ,2010年3月26日上市,售价区间为19.98万元-30.98万元,此次推出的1.8L和2.0L两个排量八款车型一经上市就出现热销的现象,随后记者又来到附近另外一家规模较大的专卖店,当记者表示想买途观车时,这里的工作人员毫不避讳地表示现车有,但需要加价。汽车专卖店销售人员:这是现车啊,现车包配的,现车如果真配的风尚版加三万,低配的加两万,现车都这么提。因为这个是高配的,打折您不用想,这款全国都是这样,加钱还买不上呢,更别说优惠了。

  这里的销售人员同时告诉记者,途观车大都是陆续到货,每次大概10台左右,大概两天就会销完,按照现在的销售情况看,一两年都不会取消加价。汽车专卖店销售人员: 这车肯定的 在这一两年之内 就不会说是不加价就能买上。

  记者了解到,途观加价不仅存在于北京市场,目前在国内市场大多地区都是需要订购,而且提现车需要加价。南京汽车销售人员 :它都要加三万块钱以上附件的 。太原汽车销售人员: 三万左右,加钱就是为了让您提前得到车。

  厂商串通 加价3万不开发票

  刚才大家看到了,现在你想买到途观,都要加价两到三万元。那么经销商多收的这几万块钱到底合不合理?多收的钱又给了谁呢?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到这个加价费是谁收的,到底是厂家还是经销商,销售人员支支吾吾,并且明确表示,这些费用不能开在汽车销售发票里。汽车专卖店销售人员: 不行,没票,加了这钱没票了。。。。。。。

  那么这笔加价费到底是收给谁了呢?我们采访到了在汽车市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资深业内人士,原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总经理苏晖。汽车市场分析师 苏晖:这部分钱基本上应该是被谁挣去了呢?那毫无疑问是被经销商挣去了。全国都在加价,消费者也不满意,经销商也津津乐道,厂家也不制止。

  苏晖认为经销商喊出“加价才能提现车”,厂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完全是厂商串通的结果,如果加价的那部分钱不在发票里体现,会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汽车市场分析师 苏晖:比如说十万你卖了十二万了,加了两万,在票上反映不出来,可能商户或进行既有处理。所以也使国家损失一部分税源。

  途观的厂商指导价为19.98万元至30.98万元,加价提车费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以平均加价3万元来算,如果经销商将这3万元开具在车款发票内,一辆车就可以偷逃4359元增值税。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途观上市首月共销售了6318辆,按照这个销量计算,经销商逃避的,本应交给国家的“增值税”大约在2776万元左右。

  律师:途观加价违反价格法

  其实,购车者在追捧途观的同时,对加价行为也纷纷表示不满。一些网友还专门成立了“途观反加价联盟”。法律专家也明确表示,途观加价提现车的行为,明显违反国家价格法。

  途观在全国范围内的加价愈演愈烈,掀起了一股在各地4S店大幅加价的风潮,这引发了许多消费者的公开不满。消费者:新车型加价啊,我当然是不接受。消费者: 4S店加价的行为,我觉得这是欺骗消费者。三万到五万之间,加价率差不多达到将近20%,我觉得这个是非常不能接受的。中国消协律师团 邱宝昌: 4S店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违反了价格法的相关规定,在价外再收取服务费或者不标明费用,就将这种商品明码标价之外又收取价格,又收取价款,或者是未标明的所谓的服务费用,这一项就是我们价格违法行为处罚规定第十一条第三项明令禁止的行为。

  记者了解到,目前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还没有任何一个条文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邱宝昌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携手共同来解决汽车经销商加价提车的问题。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