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发展之困:市场培育需要很长过程(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之困:市场培育需要很长过程(2)
2009年05月27日 13:55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发展要靠配套设施和技术革新

  政策层面的扶持固然重要,但专家们和企业更期待的是相关配套设施能尽快建立起来。

  “目前,即使能够给电动汽车上牌、让电动汽车上路的也都是二三级城市,像北京、上海这种大型城市,近几年让电动汽车上路并不现实,因为配套设施很不完善。”贾新光分析。他所说的配套设施指的是像加油站一样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先来看看目前与电动汽车相关的一组数据:“MY CAR”在充满电的情况下,只能跑100公里到110公里;奇瑞S18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航里程为120公里到150公里。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说,续航能力成为棘手的问题。

  贾新光分析:“很多消费者购买汽车,不仅仅是为了上下班代步,还有其他的需求。但这种要求目前电动汽车却很难达到。要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在城市郊区等设置充足的、便捷的、功率大的充电网点,而对于企业来说,要在技术上进行革新,研发出蓄电持久的电池。仅就目前的电池技术而言,在未来10年甚至更远的时间里,依然是传统汽车的天下。”目前最先进的锂离子蓄电池,能量也要比汽油低50倍。

  此外,在价格上,电动汽车也无竞争优势。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轿车,技术开发难度更大,开发成本更高。以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为例,F3DM双模电动车现阶段售价接近15万元,但普通F3的价格尚不足8万元。

  在价格上的差距可以缩小,而自身技术上的问题更为棘手。如何能完善续航能力,在城市中充上电,且充电耗时短,都将是电动汽车发展的最大弊端。

  新能源暗藏“毒草”

  业内专家在谈及电动汽车时,对这个产业目前出现的一些怪现象的担忧,多于对这个产业发展局限的担忧。

  首先就是一窝蜂上项目。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市场前景和政策扶持吸引了众多的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目前,我国主要汽车生产厂家包括东风、上汽、奇瑞、比亚迪等都在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制和生产。而一批从未有过任何造车经验的企业也纷纷进入新能源汽车这一领域,并提出了打造年产百万辆电动车的远景规划。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小平认为,现在很多企业一窝蜂涌向新能源,似乎让他看到了几年前“煤变油”项目发展的影子。韩小平回忆,当时,由于石油价格越来越高,能把煤炭变成油一时被认为是一种新能源技术。但随着项目的开展,很多环保人士及业内人士认为,煤变油技术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是新能源发展的趋势。国家随后叫停“煤变油”项目。

  “新能源一定要有规划地进行,不能毫无规划,一盘散沙。”韩小平强调。

  贾新光也透露,现在经常传出国内某企业与国外汽车巨头就新能源汽车进行谈判,但这些谈判其实都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只是有一种合作的意图而已,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难以起到作用,仅是企业的炒作。

  此外,还有一些厂商打着新能源的旗号,而实际上却上演“狸猫换太子”:有的“新能源车”虚有其表,没有核心技术;有的打着自主研发的牌子,但采用的却是德国新能源技术、日本电动汽车电池或者美国混合动力装置。不少不知名甚至从未踏入过汽车行业的企业突然宣布研发出电动汽车,很多成分是炒作和争取科技部数千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

  电动汽车发展乱局丛生,与电动汽车相关的电池行业也不规范:目前还没有电动车电池的相关标准出台,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已出现盲目投资,生产企业鱼龙混杂,行业急需制定动力锂电池标准对产业进行规范和引导。

  中外厂商的标准对决

  谈及对电动汽车产业进行规范,不得不谈及标准。与其他新能源技术相比,目前只有混合动力技术是有标准的,而其他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尚未建立。

  早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就曾表示,非常赞成发展锂离子蓄电池为基础的电动汽车,因为只有在这个市场上面,中国可能在国际上是领先的。他还呼吁,在国内电动汽车生产技术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应该尽快围绕我国电动车的市场需求、行业标准及准入门槛制定详细规则。

  如今,国内电动汽车领域正面临一场技术标准之争,日产正在通过与工信部合作来确立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标准,这对于目前正处于研发试制阶段的自主企业,特别是一直都在这方面掌握话语权的比亚迪来说,无疑是个巨大考验。

  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进入汽车产业获得成功,并得到巴菲特入股,让比亚迪成为焦点。就在人们以为比亚迪将成为电动汽车的“领头羊”时,日产打破平静。国人担心,继丰田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基本主导了中国的技术标准后,中国电动汽车的标准也将成为外资“囊中之物”。

  针对这种担忧,贾新光分析,日产的技术是非常先进的。如果日产电动汽车标准真成为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在标准方面,无争论的必要。对比亚迪来说,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情,新技术的发展都是互相学习才能进步的。

  而在谈到很多非汽车厂商突然进入电动汽车领域,贾新光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亚迪的成功转型只是一个个例。其实,并不是谁先推出产品、展示产品,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大众、通用、日产等传统汽车巨头其实一直都在研发电动汽车,只不过因为这个市场还未成熟,所以都‘默默无语’,一旦市场成熟,这些巨头将通过并购、合资等其他方式进入这个领域,电动汽车可能最终还是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天下。”

【编辑:段红彪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