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停车费今日开涨 上班族或被逼改变出行方式(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北京停车费今日开涨 上班族或被逼改变出行方式(2)
2010年04月01日 07:54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班族被逼改变出行方式

  金融街商务区

  此次调整价格的金融街区域,主要以写字楼为主。这里聚集了大量单位,停车位紧张也就是不争的事实。

  昨日上午11点,金融街南区的地面停车场和路面停车场已经人满为患。在南区一写字楼上班的何先生表示,因为大楼停车位有限,多是提供给以单位名义租车位的,自己这样的“散户”没办法停。此前,他的方式多是选择在附近较便宜的区域,或者在路面找停车位,30元/天。

  停车费的猛然上涨,让何先生不得不改变出行方式。如果今后每天在路侧停车,每天的上班时间至少8个小时,停车费就需要115元/天,每个月在单位的停车费就需要2000多。何先生表示,自己住在玉泉路,以后打算每天骑自行车到地铁,然后坐地铁上下班。

  停车优惠还需在商场消费

  朝外商圈

  昨天,记者走访丰联广场、东方银座、蓝岛大厦以及世贸天阶等A类地区的商场,很多商场立起新的收费牌。

  走访发现,除了蓝岛大厦特别针对涨价推出了购物300元送3小时免费停车券的优惠政策,其他购物返免费券的优惠不变。

  记者走访了解到,很多商场坦言,此次价格调整会给商场的客源带来一定影响。其中,保利剧院表示,他们已经在运作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顾客,比如在其餐厅吃饭可以免一小时停车费。

  商家担心涨价影响客流

  西单

  西单和王府井是北京商场最集中的地区。昨天下午,记者走访君太百货、大悦城等商场了解到,购物消费满一定数额就赠送停车券的优惠政策,暂时都没有改变。

  “商场最重要的就是人气”,一家商场负责人担心地说,如果停车费上涨有很大影响,商场将考虑出台一些打折、促销措施以吸引客流。

  而在西单的一位收费管理人员担忧4月1日后,要想完成地面停车场的收费任务量,有了难度。

  停车公司占道费上调20元

  今日起,北京13个区域停车费上调,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调整共涉及3000多个路侧停车位。昨日市交通委运输局停车处处长潘波表示,政府部门将上调这些车位的占道费,每个车位由此前的15元/天,上调至35元/天。

  潘波表示,由于停车费上涨幅度较大,停车企业将来的经营情况无法预测,为此,相关部门已经委托专业研究单位———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对新的收费方案,路侧占道费征收标准、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为今后各停车场差别化停车政策打下基础。

  在占道停车费较高的情况下,如果经营企业入不敷出怎么办?对此潘波表示,政府部门对此次涉及的路侧停车位,每个车位收取35元占道费的措施,试行时间为1年。1年之后,要看监测和测算报告的结果。如果路侧停车率降低,应该说达到预期的效果,驾车人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相关部门会调整停车占道费的征收标准。

  市发改委表示,调整停车费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或者企业收入,而是为了合理地引导车辆进入地下。而调整之后,政府收入将用于道路及停车设施建设,以及加强停车秩序管理。

  46%受访者不会减少开车出行

  从今天起,北京13个重点区域的停车费将上涨,这会不会使市民减少开车出行呢?昨天,本报对此展开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停车费上涨对市民的出行方式暂时未有太大影响,有46%的受访者表示涨价后并不会减少开车。

  截至昨晚10时30分,共有1498人参与此次网上调查。被问及“停车费涨价后,会减少开车吗”,有688人表示不会减少,占受访者总数的46%,另有23.6%的人称需视情况而定,只有30.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会减少开车。

  与此同时,市民的购车计划似乎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调查显示,有69%的受访者认为“不会影响购车计划”,其中,16.4%的人表示会按计划购车。而在假设减少开车外出的情况下,受访者选择最多的交通方式首先是地铁,其次是公交、出租车。

  调查显示,有52.8%的受访者自称在停车费上涨之前,每月的停车费只在200元以内。而市民每月产生停车费的用途分布则比较平均。受访者选择购物出行、上班停车、住宅停车的比例,几乎是各占到三成。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