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政策将出 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借势重生(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扶持政策将出 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借势重生(2)
2010年04月12日 10:35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四方面借势

  早在2004年,商业银行就曾感受过一场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的狂热,其渗透率甚至一度达到20%,但这种热情最终因个人征信系统的不完备而轰然瓦解。

  “有人曾用三个身份证在一天之内买了三辆奔驰,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风险实在太大了。”某银行界资深人士在回忆当时的境况时仍心有余悸。随后,汽车消费信贷从市场上销声匿迹。

  可以说,这次汽车消费信贷能够卷土重来,个人信用征集系统的逐步完善是最为核心的动力。

  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目前已经逐步加强,可以通过家访、面谈和面签等手段进一步了解客户情况。”中信银行相关人士则透露,其防范风险的措施包括电话核实、查询征信记录、家访、核查书面证明材料、催收等措施。

  据悉,目前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车贷的不良率大约在0.02%左右,而全银行的整体不良率大约在0.24%左右;深发展全行的车贷不良率也在0.02%。

  此外,自2009年起,一直不温不火的汽车金融公司得到了诸多政策上的支持信号,这也使得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量有所提升。

  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内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建立汽车金融公司,修改和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多元化”的内容被明确写入其中。此后,央行和银监会还联合发出公告称,“允许符合条件的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作为拓宽其融资渠道的措施之一。”

  更令人期待的是,以拉动汽车消费为目的的汽车信贷扶持政策即将出台。罗磊预测,政策实施后,2010年采用信贷购车的消费者比例有望从目前的不足10%提升到30%。

  第三方面,个人汽车消费信贷能够辗转重生,与汽车厂商、经销商所做的努力和强烈需求不无关系。截至目前,几乎所有主流车企均在国内开展了针对个人消费者的消费信贷业务。

  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咏认为:“从外部市场环境看,中国汽车市场的特殊性和用户的多元性,使得开展金融业务成为全球汽车业发展竞争的需要,对一汽-大众未来发展实现产销100万辆战略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一位4S店负责人也认为,这是帮助经销商减小库存压力的方式。“今年在缺少政策救市的情况下,仅靠正常的销售,无论是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心里没底。汽车金融的全面盘活将对销售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消费者的信贷热情并不仅缘于消费理念上的变化,消费主体的年龄因素也是汽车消费信贷升温的原因之一。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称,目前80后购车族占到整个购车人群的28%左右,三年之后约为41%,五年之后约为50%,十年之后是70%,“80后基本上都是贷款购车,因此,汽车消费信贷肯定会与日俱增。”

  双管齐下

  随着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风生水起,这块曾经的“烫手山芋”正在被业界竞相追捧。

  事实上,受此前“征信体系”危机的影响,商业银行最初并没有全面放手做汽车信贷,而是从容易征信的信用卡用户开始,为其办理汽车消费信贷。随着整个行业的不断成熟以及汽车企业、经销商融资的需求增加,汽车金融中心才在银行中成立并运营。因此,目前很多银行中,都有信用卡中心与汽车金融中心两个部门同时做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的境况,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

  对此,银行业内人士称,两个部门会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通过信用卡申请贷款的手续较为简便,但授信额度较为有限。如果打算购买豪华车,授信额度就不一定能得到满足。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中心的贷款金额通常在5万元至100万元之间,国产车可提供的授信额度可达到所购车辆价格的80%,进口车可以贷到所购车辆价格的70%。此外,在贷款期限方面,信用卡最多两年,汽车金融贷款最长可以到5年。在首付方面,信用卡中心通常需要首付车价的40%。

  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产业的另外一个支柱——汽车金融公司,也有望在2010年大幅扩军。自2004年中国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汽车金融公司成立以来,6年的时间,大众、丰田、福特、沃尔沃、戴-克等均在华建立了自己的汽车金融公司。汽车厂商自建金融公司的热望已经高涨。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