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新车研发可圈可点 细数2010北京车展七大特点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自主新车研发可圈可点 细数2010北京车展七大特点
2010年05月06日 19:17 来源:南国早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持续一周的北京车展给大家带来了一次规模庞大的视觉盛宴,全场990款展车,89款全球首发新车足已令人眼花缭乱。在展场规模和展车数量上,本届北京车展甚至较去年上海车展的918款展车更进一步,也许明年的上海车展将有可能突破千辆展车大关。在本届北京车展上,哪些车型值得期待,哪些车型让人感到震撼,相信各位心中已有各自的答案。本届北京车展不仅仅是一个新车的秀场,众多的零部件厂商和汽车公司也同时展出了未来将应用于量产车型的新技术。在2010北京车展喧嚣之后,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过去一周中的七大看点和特点

  特点一:全球首发量虽大效果却一般

  点评:中国特色的全球首发

  从展会方发布的信息来看,北京车展从首届发展到第十一届,展出车辆由216辆增加到990辆,参展商由372家增加到2100家,展出面积由2万平方米增加到20万平方米。从2004年第八届北京车展上首次出现全球首发车以来,本届车展全球首发车数量已达到89辆,其中跨国公司首发车为14辆。全球首发新车数量达89辆,毫无疑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车展能提供数量如此庞大的首发新车,要知道刚刚结束并被誉为“国际汽车潮流风向标”的2010日内瓦国际车展也只是提供了10款全球首发新车而已。然而逛遍整个北京车展却很难感受到如同日内瓦车展上展示新车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如果关注北京车展期间,国外各大汽车网站的报道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与日内瓦车展铺天盖地式的抢先报道不同的是,如此规模庞大的北京车展却鲜有报道,偶尔出现的新车介绍也寥寥数字。全球首发新车并无新意可能是一大原因。事实上,跨国汽车品牌此次首发车大多为改款车或者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加长车,或者配置缩水车自然难以引起关注。

  例如奔驰,宝马和奥迪此次分别为北京车展贡献了三款全球首发新车,分别是奔驰E级长轴版,宝马5系长轴版和奥迪A8L长轴版。车型各有不同,但是本质却是一样:加长轴距。再者保时捷此次在北京车展上带来的全球首发车是去年在上海车展亮相过的保时捷Panamer-a,但是之所以能称为全球首发是因为这款全球首发车几乎没变的外观下面,装了一台V6发动机,而正是一台并不太新的3.6升V6发动机,恰恰造就了同样并不太新的保时捷Panamera成为此次北京车展保时捷品牌全球首发的主角。更有甚者,连迈巴赫也玩着全球首发的文字游戏。在迈巴赫的展台上有这么两行字引起笔者的注意:左边的中文写着气势磅礴的“全球首发新一代迈巴赫超豪华轿车”,而右边英文写着“World premiere The Maybach Facelift”(全球首发迈巴赫小改款)。由此可见,国际豪华品牌对于外国人的诚实和对于中国人的忽悠,只需要一块小小的展板就可以表露无疑。

  特点二:自主品牌首发新车回到2008

  点评:自主品牌更应珍惜新车资源

  本届北京车展全球首发新车数量,如果全都靠跨国公司,就算他们拿出浑身解数去加长轴距,换装发动机也不可能凑到89款新车之多。近年来风生水起的自主品牌无疑是本届全球首发新车的主力军。不过如果严格按照“全球首发新车”的定义,由于不少自主品牌尚未在大多数国家上市销售,很难符合“全球”二字,但是从让全球人民都有机会看到的角度上说也能解释得通。

  此次北京车展上,吉利汽车号称带来了39款展车和全球鹰、帝豪、上海英伦三大子品牌,同时在车展上首发了多达11款的全新车型。然而众多的展车却并没有吸引到媒体的充分报道,庞大的展台中所展示的新车也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这其中的不少新车在三年前的北京车展上就已经展出过,只是吉利为其中车型安排了不同的品牌和车标,不过这也不算什么新意,因为去年上海车展上吉利已经完成了品牌分配。在去年上海车展上,吉利希望通过“帝豪EC718”、“全球鹰GC515”、“IG概念车”等新车宣传“新吉利”新品牌形象的效果被大幅削弱。正是由于吉利所展出的车型不少是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过的展车,区别仅是换上了不同品牌的车标,因此展车的新鲜程度上也是大打折扣。事实上,如果细致观察吉利展车会发现:在这些展车的细节之处,吉利还是每年都做出了改进。但是在眼花缭乱和人流熙攘的车展现场,又有多少人能够驻足于此细细观察与去年车展有何变化呢?

  一般来说,成熟的汽车品牌会在主要国际车展上推出一到两款全新量产车型或概念车型,虽然内部研发的车型数量很多却很少一股脑的全部曝光。过早的曝光在研车型,令竞争对手的产品更具针对性的潜在危害不得不说是深刻的一课。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