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业如何加快减排?应双管齐下(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交通运输业如何加快减排?应双管齐下(2)
2010年05月24日 10:0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零本万利”的好方法——

  改进操作技能无需资金投入,更容易被企业接受

  与投资新技术相比,改进操作技能或工作方法节能减排,成本更低,更容易被企业接受。交通运输部有意在全国推广的“王静工作法”就是代表。

  王静是武汉市公交集团第五营运公司的一名驾驶员,自1988年从事驾驶工作以来,创下了安全行驶58.95万公里、节油4.53万升、发动机40万公里无大修的纪录。湖北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总结王静工作经验,提炼为一套四位一体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十九字”节油操作法、“三好三不”安全驾驶法、“六个一点”优质服务法及“三边三勤”工作创新法。

  “通过推广这个操作法,公司汽车运营成本大幅下降,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可谓‘零本万利’。”湖北宜昌交运集团公司客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广“王静工作法”,公司车百公里油耗平均下降6%,一年就可节油6.7万升,节约成本40.8万元。

  “王静工作法”在湖北省推广后,也交出了优异的减碳成绩单。自2008年到2009年两年间,湖北省30万辆营运车共节约燃油55440万升,减少碳排放约合150万吨,安全事故率下降33%。证明了“工作法”在不同企业、更大区域范围推广的可行性。

  近些年,交通运输行业推广了不少像“王静工作法”这样的低碳操作经验。青岛港的“学良节油”工作法可使拖轮油耗降低37.5%。中海运集团的“船舶只开单台辅机工作法”可每天节约燃油0.4吨以上。这些先进的工作方法都不需要花钱投资,只需在管理精细化和人员专业化上下功夫,就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成效。

  工作流程和操作技术的提高,对于每一位从业者仅仅是举手之劳,但对全行业节能减排影响深远。据测算,如果单车百公里油耗减少2升,在整个使用期内行驶100万公里,就能减少成本10万元以上,对降低我国物流成本的作用十分明显。我国现有营运车辆1087万辆,如果每车每天仅节约1升油,一年就可以节约燃油近40亿升,这对改善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度日趋加大的局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节能减排仍有多道难关——

  调整运力结构、完善制度建设、引导消费需求都有难度

  除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与工作方法外,调整运力结构、完善制度建设、引导消费需求,可能是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方向。

  调整运力结构,也称作结构性减碳,是指依靠优化运输通道的结构以提高通行效率,以及提高低碳运输工具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来降低能耗与排放。其被称为节能减排的核心内容,也是难度最高的方面。

  从宏观上看,我国交通运输的多头分权管理体制,造成铁路、航空、公路、水路等各种运输方式在网络形成过程中的排他性,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难以衔接和协调,严重制约着交通一体化的形成,阻碍了结构调整的步伐。

  从微观上看,车船运输业中,高耗能、高排放的运力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其成本压力大,对资金流动性要求高,对优惠政策看得最重、算得最细。遗憾的是,目前国家引导运力调整的“甜头儿”不足,大部分地区仍然完全依靠财政补贴支持,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和服务手段。

  以内河航运为例。船舶吨位越高,单位油耗越低。我国数以万计的大功率、低吨位船舶急需淘汰。这些船舶虽有碍节能减排,但依然可以运营。在补贴资金有限、激励政策缺位的情况下,企业计算了拆旧船、买新船的成本与回收周期,以及停运损失后,淘汰落后的主动性普遍不强。

  “甜头儿”不足,“苦头儿”又不多,也是影响运力调整的重要原因,这和目前的制度缺陷紧密相关。由于多数地区的运输市场准入门槛很低,退出机制又不健全,导致落后运能“有恃无恐”。这种现象在长途客运,尤其是农村客运车辆上,非常明显。由于能耗标准尚不健全,法律条例也不完善,执法部门既不能对其进行高额处罚,也不能责其停业整顿,很多企业因此当上了“钉子户”。

  运力结构调整还依赖于终端需求的调整。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呈暴发性增长趋势。如想消减这部分能耗增量,必须提供更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但是目前,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以及管理模式的升级完善,都远远落后于交通压力的增长。这就为控制能耗与排放增量平添了又一重压力。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