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建议案:按车位证上牌收拥堵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北京十二五建议案:按车位证上牌收拥堵费
2010年06月11日 10:0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市政协常委会(6月9日)上午通过的“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案建议

  按车位证上牌 收拥堵排污费

  今天上午,市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编制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若干建议”,围绕十二五规划编制,市政协各个专委会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调研,调研报告就十二五期间关系首都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建议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等22项具体内容。

  十二五·汽车

  提高购置税 收取拥堵费

  城建环保委进行的《关于机动车总量调控与需求管理问题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北京机动车已达413.2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329.1万辆,80%以上集中在六环范围内,城四区户均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水平是巴黎同等可比区域的1.8倍,纽约的2.3倍。调查显示,北京市私人小汽车年平均行驶里程1.5万公里,是东京的2倍多,年均使用费用为10681元,5公里以下出行占私人小汽车出行总量的40%以上,私人小汽车使用存在明显的过度使用现象。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用了48年时间,达到200万和300万辆分别用了6年半,3年9个月,而达到400万辆仅用了2年7个月,东京实现这一变化却用了12年。

  按照北京市目前私人小汽车使用强度,每净增100万辆私人小汽车,需要增加282万公里的路网容量,相当于整个三环内的路网容量,需要增加停车面积30平方公里,相当于二环内面积一半。

  与世界大城市机动化发展历程进行对比,北京机动车发展存在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三高”特点。造成“三高”的原因有“四低”:车辆购买门槛低、小汽车使用成本低、市民绿色出行意识低和替代出行方式的服务水平低。

  调研报告认为,目前北京市机动车增长速度已超过每年50万辆,从根源上控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是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首当其冲的一项措施,政府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机动车总量调控工作,依据公共交通建设进度,研究提出每年汽车增长量的控制指标,提高购置税,加大首次购车成本,加强汽车上牌管理,严格实施按车位证上牌管理的办法。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实行差别化的停车管理收费政策,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实行不同的停车费率,进一步扩大实施差别化停车价格的地域范围,通过收取拥堵费、排污费、环境税等手段,提高机动车使用成本,抑制机动车需求。

  在抑制机动车需求的同时,要加密轨道交通线网,推进接驳换乘配套设施建设,在新线规划建设时应同步建设地面公交、小汽车、自行车接驳的换乘设施,加大公交专用道施划力度,尤其要在拥堵路段加快公交专用道施划进度。

  加强对侵占人行步道、自行车道行为的管理,还便道于行人,还自行车道于自行车,开展“半小时绿色出行”行动,在全市倡导半小时内步行和自行车出行。

  住房·十二五

  对多套住房闲置房产收房产税

  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关于北京“十二五”期间住房开发规模建议的调研报告认为,在政策方面的建议应实行住房保障封闭运行,应继续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对区县建设政策性住房的协调,对跨区县安置的,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土地收益和后续管理进行补偿,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向被安置区县转移。还应实行住房保障封闭运行,新购买的政策性住房要实行封闭运行,防止政策性住房资源不断流向商品住房市场,实现政策性住房资源持续发挥效能;加强保障性住房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对空置、出租、转租保障性住房,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

  调研报告还认为应分类有序引导住房需求,保证居民自住和征地拆迁等刚性需求;对于来京工作时间较长,对北京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外地个人,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给予本地居民同等的税收、信贷优惠;对工作时间较长收入水平不高的外地个人,以及来京创业的年轻大学生,可以纳入公租房解决范围;因建设世界城市所需吸纳的境内外高端人群提供相应品质的住房。搭建卖旧买新资金支持平台,引导居民在首次置业后一定时期后再进行改善。在一定时期内坚持一个家庭限新购一套商品住房,限制外地个人仅仅为了投资而在北京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对持有多套住房、高端住房等研究征收房产税或物业税,对闲置房产征收房产税或物业税。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