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继乏力 克莱斯勒还有什么车型可以引进中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后继乏力 克莱斯勒还有什么车型可以引进中国?
2009年04月16日 16:33 来源:卓众汽车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人前几日写的《合资失败进口惨淡 克莱斯勒中国市场该出局》一文推出后,得到来自厂家公关公司的消息称:克莱斯勒今后还会加大引进车型的力度,那么这一说法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通常厂家要引入的进口车型都会在车展上提前展出,但是这次上海车展克莱斯勒没新车,是不是说明点什么呢!

  客观地讲,目前克莱斯勒引进中国市场销售的三大品牌中仅有Jeep品牌表现尚可,引进Jeep车型的同时也引入了Jeep文化,比如Jeep大会的召开,虽然拷贝走了样,大会算不上成功,但也在越野爱好者当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姑且算Jeep品牌在中国营销成功了,但是纯越野的市场有多大呢?可以肯定地讲,Jeep瞄准的绝对是小众人群,其销量不可能很大,不足以支撑整个克莱斯勒品牌在中国的成功运营。

  我们暂且不提品牌运营是否成功,单从克莱斯勒今后还能引进什么车型探讨一下。

  Jeep品牌:还可以引进Liberty和Patriot

  目前克莱斯勒引进中国的Jeep品牌旗下车型有:大切诺基、指挥官、指南者、四门牧马人和两门牧马人。比较一下Jeep在美国的市售车型,只剩下Liberty和Patriot没来了,Jeep家族几乎倾巢而出,有点涸泽而渔的味道。

  可以说买Jeep的人很多属于“玩”车的,这是要靠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的。大家可以排查一下周围的亲戚朋友,能有多少人玩得起呢?因此可以肯定地是,Jeep的车型虽然有市场,但是销量有限。另外,爱好Jeep的小众似乎还没有细分出只喜欢一款Jeep车型,对其他车型不予考虑的地步,也就是说Jeep的潜在消费者还没有分化到对Jeep旗下产品对号入座的程度,因此即便是引入Liberty和Patriot其销量还得打个问号。

  另外Jeep旗下也有比较特别的车型,那就是备受美国Jeep粉丝批评的指南者。这款定位在都市的城市SUV售价相对低廉,可以向大众推广,但是距离指南者2007年9月15日上市已经1年多了,销量很少,在国内的大都会中难觅踪影。

  查阅了一下克莱斯勒的官方网站,市售车型有300、Serbring Convertible、Serbring(铂锐)、PT漫步者、Aspen和混合动力Aspen。众所周知,克莱斯勒300C停产了,克莱斯勒铂锐停产了,克莱斯勒大捷龙(与克莱斯勒官网上的Town&Country等同)也快停产了,这些都是合资的车型。唯一进口的PT漫步者买不动,可见克莱斯勒品牌在中国的消费者心中是已经边缘得不能再边缘的了!因此即便是引入Aspen其结果也是运来的汽车做库存,还是不要引进的好!

  道奇品牌:还可以引入Challenger、Charger、Viper、Nitro、Durango

  大家可以到道奇的官网上去看看这些车,典型的肌肉车!其中Viper蝰蛇是跑车,可以考虑引入,但是品牌知名度太小了,还是保时捷、法拉利来的实惠,估计即便拿来买也不会有好结果。其实这些可以引进的车型是否引入要看消费者的眼色,从锋哲开始,到酷搏,道奇车型的肌肉风格似乎不被中国消费者接受,锋哲都快卖到和美国国内一样的价了,还是买不动,看来中国消费者不喜欢暴力。

  其实道奇的车不错,的确是个性了点,但是中国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强了,关键是道奇品牌引入的时候营销做得不到位,没有正确地引导中国消费者接受这些“肌肉男”,想再弥补,没有机会了。可以说道奇品牌在中国引入失败,我们不禁担心起上市不久的酷威(Journey)了。

  经过以上的盘点,似乎还有8款左右的车可以引入,但是也只是理论上的“可以”。不怕引进来当库存就行,客观地讲,还能引入的车型中相对靠谱一点的还是Jeep的Liberty和Patriot,但是也不会大红大紫。

  说到这,或许有人会说,克莱斯勒可以引进在中国销售还不错的车型的改款或换代车型,这样的话就无穷无尽了,理论上可以,不过正在苦苦哀求奥巴马救援的克莱斯勒还有那个精力做那些事吗?(文/窦志刚)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