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前汽车消费人气高涨 车型价格表现仍坚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五一节前汽车消费人气高涨 车型价格表现仍坚挺
2009年04月29日 10:20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车型推陈出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已从只关注汽车的外形、价格转变为更关注汽车的品质和服务,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也变得更加理性。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球汽车巨擘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而要在中国市场上得到长足发展,仍然需要以务实为基础。给予消费者最优质的产品和最周到的服务,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

  节前人气高涨

  4月份被广东人称作“鬼节”,购车需求量自然有所下降,但随着“五一”黄金周的到来,新的购车高潮也即将来临。

  广物骏达店负责人介绍,该店近日客流量增长非常明显,机场路4S店客流量在20-30批次,芳村4S店也保持在15批次左右。占该店总销量80%的明锐,在购置税政策颁布后,1.6L小排量车型更受青睐,目前全系车型优惠在7000元左右。而广州宏现店市场部刘经理告诉记者,悦动本月已销售了80多辆,由于货源供应相对充足,单车型甚至比2、3月销售情况还好。广本经销商则在本月推出100辆限量版雅阁,由于升级配置后价格保持不变,市场反应良好。自上月奇瑞禾泰店推出“全免购置税”优惠以来,在广州市场刚上市2个月的A3就取得较好业绩,该店本月A3销量已经超过40余辆。

  价格持续稳定

  与往年“五一”期间,车市降声一片相比,今年“五一”黄金周的价格表现得非常坚挺。

  去年同期,记者走访市场时,已有近十余款车型或官方或经销商自行降价,降价幅度最高接近2万元。而今年自1月份车型价格回收后,至今仍然保持稳定。其中,已上市4-5个月的部分新车如:新君威、奥迪A4L、锋范、嘉年华等车型目前仍然按指导价销售,在经销商处仅能争取到地毯、挡泥板、方向盘锁等老四样小精品赠送,与往年车市中新车的“保鲜度”较短的现象形成较大区别。例如,去年新凯越上市不到一个月,优惠幅度已上升至7000元,而如今新君越上市4个月,价格却仍然没有优惠。同样,一汽马自达、长安福特、上海大众等品牌也采取类似的手段来控制区域内车型销售价格,车厂会通过巡视员进行价格监督,发现违规现象,当月即对经销商处以2万-5万元的罚款。在单车利润不断下降的大环境下,经销商更愿意采取稳打稳扎的务实精神来提升销量。

  库存更充足

  与年初因资源紧张所造成的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经销商纷纷进行价格回收的情况相比,目前车市的价格稳定更表现出市场日趋成熟与理性。南菱通郑建群介绍,厂家自去年底已经调整了主机厂的生产计划,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目前经销商的车型库存压力并不大,但同时也不会因为资源过于紧张而流失客户。

  据悉,目前大多数合资品牌已经完善了经销商向车厂提车的订单系统,经销商可以根据车市的实际状况定制未来1-2个月提车计划。只要预算精确度高,客户等待周期会大大缩短,大多数车型等待周期均控制在15天至1个月内。

  由于年初市场反应良好,特别是1.6L以下小排量车型减免购置税的政策公布后,多款1.6L小排量车型货源一直短缺,造成2、3月多家经销商订单无法交付。记者从资源短缺最严重的东风日产经销商处了解到,目前货源情况也明显好转,客户订单等待周期也从之前的1个半月缩短为半个月。

  消费趋向成熟

  虽然今年车市优惠缩水,表面上对车型销售极为不利,特别是在“五一”冲量的关键时刻,但从前四个月的销售状况来看,并未因为价格的提升而造成销量下降,反而出现了多数人所料未及的车市“开门红”。

  分析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价格随市场而波动的现象日益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价格回收也成为必然规律。甚至,还有许多车厂采用推出改款车型等巧妙方式,有意避开优惠回收带给消费者的不良感觉。其次,今年车市价格坚挺已让消费者感受到国内汽车市场日趋成熟,加上近几年淡、旺季特征的消退,令消费者选择购车时机已不再决定于传统的几个节点上,而是更多依据自身的用车需求来决定,大大减轻了持币待购的现象。再者,市场价格稳定,车厂、经销商进行有序经营,令整体汽车消费环境大为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大增。许多购车消费者不再担心购车后车价上演“跌跌不休”的现象。最后,虽然车厂在价格上的优惠减少,但新车采取低价入市的方法,以及在售后服务项目上更贴心、实用的营销政策,令消费者更为满意。

  记者在某广本经销店采访到一位刚订车的黄先生,据他介绍,促使他下定决心购买的因素是,一,因为车型设计时尚,技术先进,性价比突出。二,因为更看重三年十万公里的质保期限和相对便宜的维修成本。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