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重组有难度 练好“内功”是关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车企重组有难度 练好“内功”是关键
2009年03月03日 1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3日电 综合报道,近来,“土豆”问题成为国内汽车产业争论的焦点。曾经有陷入重组并购“陷阱”的企业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一个土豆加一个土豆,还是两个土豆;它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变成一个更大的土豆!”

  于2月9日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汽车业界激起三层浪。其中,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兼并重组的细则浮出水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将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

  兼并重组不容乐观

  2007年年底,上汽和南汽实施重组。一年来,业内虽然传出不少汽车企业即将并购重组的消息,比如广汽并购华晨、广汽与长丰、北汽与东南,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成为现实。

    有分析指出,由于我国汽车市场还处于发展中,处于经营困境的企业不多,本身重组的需求并不迫切,政府是主要推动力。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对兼并重组也持保留态度,他表示,国内的兼并重组不像是国外的市场行为。“中央政府想大力推动,但地方政府不一定积极。”贾新光对记者说,“兼并还涉及到复杂的行业利益,如哈飞和昌河属于航天部门。”对于目前盛传的北汽并购福汽的消息,贾新光表示,实际上,两者的互补性并不是很强,此外由于东南汽车的股份很复杂,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而从目前国内外发生的几起兼并案例来看,成功的几率不高,上汽收购南汽已经1年多的时间了,但仍处于整合阶段,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车企跨出国门的并购案——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已宣告失败。

  专家分析:剩10家还是多

  “就目前的行业局面看,即使整合之后剩下10家还是多。”国内汽车著名评论家吴迎秋分析表示:“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中国汽车行业不仅没有根治,在这几年还愈演愈烈,盲目铺摊子、扩张,盲目投资上轿车生产线的情况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方、各企业花在搞自主品牌轿车上的资金近千亿元,大部分都是低水平重复投资。汽车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行业,现在市场一旦出现问题,投资不能得到有效回报,马上就会引发企业的资本危机。”

    关于汽车重组的几点忧虑

    一是不能“拉郎配”。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说,重组都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应该是两个企业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考虑到互补性和互需性,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资本结构摆脱困境的方法。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企业合并,更不应该由政府来分配决定谁跟谁重组。否则难免会落入造成重组企业之间的不适症,重组还不如不重组了。

  二是不能只讲求形式。企业规模与生产成本和效益成正比,但并不能简单地说企业规模上去了,生产成本与效益就一定能上去。事实上,这种企业规模应该是一种有效规模。因此,这次重组要深度整合,真正地把研发、采购、渠道整合,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才算达到重组的目的。同时合并之后,很多方面都要磨合,比如原料、工艺设备、人员素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等,都是很大的问题。

  三是要“走一步看两步”。重组不是“万金油”,要说美国的汽车巨头规模够大的吧,但他们仍然会遇到问题。而且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一些年产销100万辆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生存,产销200万辆规模的公司也面临重组的局面。所以这次国内汽车企业重组显然只是第一步,再下一步怎么办,应该早有打算。

  在重组、并购之声响起一片之时,我们似乎也应该沉寂下来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企业必须先练好内功,才有可能做到“强强联合”,使强者更强。如果每个企业都留下一个烂摊子,想通过整合兼并的形式来修正,这恐怕是天方夜谭。如果我们的汽车企业连内功都没能修炼好,反而在汽车工业调整过程中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简单生物链被迅速吞并、整合,只恐怕,下一个“底特律危机”就会来到中国。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