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物价迷局——中国物价形势述评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叩问物价迷局——中国物价形势述评

2010年07月05日 16:5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市民在超市选购蔬菜、食品。据悉,针对部分媒体预测“下半年通胀压力巨大,预计CPI涨幅在7%左右”的观点,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澄清称,下半年CPI涨幅达到7%的判断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而且,中国今年将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温和上升的格局,不会出现所谓的“滞胀”。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让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经销商何卫国没有想到的是,绿豆价格的快速变化居然改变了他打招呼的方式:“前几个月卖得最火的时候,回家跟种地的老乡打招呼都不问‘吃过了么’,而是问‘种绿豆了么’。”

  不过,如今绿豆价格已跌掉三成。老何再这么问,都没人理他。

  今年以来,随着部分农副产品价格的急涨急跌,物价走势似入迷局,形势引人关注。为何急涨急跌,通胀会不会来?

  急涨急跌:内藏怎样玄机?

  下跌的不光是绿豆。“5月份夏椒卖价最高,涨到每斤5元,才一个多月,就暴跌到1元多钱。跌得这么狠还第一次遇到。”老何想不明白。

  过去几个月来,我国一些农副产品价格呈现出近年少有的急涨急跌现象,先是粳米、玉米等粮食品种,大蒜、蔬菜、绿豆等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一时间,“豆你玩”、“蒜你狠”、“玉米疯”等成为流行词汇。然而就在一个月内,据相关统计,一些前期高涨的农副产品价格又出现10%至30%不同程度的回落。

  “春节前价格高可以理解,但是进入3月份以后,节后价格比节前还高,这多少就有些不正常了。按理说,天暖了菜价应该下降,但是一些产品没降反升,而且出现了暴涨。”北京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有点想不明白。

  这种波动不但让百姓无法理解,各有关部门也就此作出了天气波动、游资炒作等相异的解释。不同解释的背后,凸显出当前我国一些产品价格波动的复杂面貌:在气候、供求等常规影响因素外,货币推力乃至政策的变化,都对物价波动产生重要影响,共同形成了一些商品价格急涨急跌的乱象迷局。

  有专家指出,物价暴涨不排除资金炒作这一货币因素,这正是大蒜、绿豆价格暴涨的一大原因,使本轮商品价格上涨呈现出四处冒泡的特点,当天气转好、炒家资金撤离后,又加剧价格下跌。

  “按下葫芦浮起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撰文称,这是去年过多的货币投放到经济领域的表现。“就好比饭吃多了,消化不了,不是肠塞肚胀,就是胃疼腹泻。”

  在菜价等农副产品价格波动之时,与百姓关系密切生活类价格也呈现出新走势。近一个月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一些热点区域房屋租赁价格平均涨幅超过10%,店面租金的涨价,增加了商家的经营成本,不少商家通过提价来化解成本,这导致了一些热点地段日常服务价格的上涨。

  此外,煤气水电等价格也存在上涨的趋势。渣打银行经济师李炜判断认为:“未来食品对物价上涨的作用在逐步缩小,服务等非食品上涨对物价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增加。”

  通胀通缩:幻象究竟几重?

  虽然国家统计局尚未发布6月份的物价指数,但不少专家预计6月份CPI同比会在超过3%的基础上继续维持高位,人们担心:去年货币的高投放,今天会否迎来通胀时代?

  “不能因为货币增多就判断说一定会出现恶性通胀。”长期对物价问题进行研究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广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最近二十年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成为吸纳货币的蓄水池,超发的货币会集中在资本市场,不一定会带来商品价格的上涨。”王小广判断,从粮食稳产、货币回落、产能过剩等抑制通胀的几大因素看,引发通胀的力量正在减弱。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自2008年底开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加剧了通胀预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通货膨胀是由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决定。从全球范围来看,现在还没有原材料产品和食品价格的上行压力,造成食品价格上涨的国内因素也很可能不会持续。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