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换新标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有特别参考价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李宁换新标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有特别参考价值

2010年07月07日 09:35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李宁新品牌标识 (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已换新标的北京某旗舰店(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50分报道,在火红色的李宁品牌新标志背后,两鬓灰白的李宁与李宁公司CEO张志勇背靠背坐在一起,微笑着面对镜头。6月30日,李宁公司正式宣布推出新的LOGO和口号,这一“变脸”背后,是一家带有鲜明中国制造烙印的公司,希望更加国际化的图谋。

  李宁的国际化与其前辈海尔、TCL、联想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怎样的进步?最新一期《中国周刊》的封面故事《变脸》为读者做了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央台记者徐杰峰对《中国周刊》总编助理徐一龙进行了采访:

  主持人:最新一期《中国周刊》的封面故事详细报道了李宁公司的国际化之路,你们认为,李宁的“变脸”,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有什么参考价值呢?

  徐一龙:我们知道李宁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是高于耐克和阿迪的,他们的商标和LOGO的知名度在中国是非常高,所以他们这次把LOGO都要改掉是非常大的变化。

  我们这次新闻故事的标题叫变脸,就是指李宁的LOGO要改掉,事实上李宁公司的治理模式也有变化,他的销售模式也有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被理解为变身。但是最重要的我们认为是变心,就是从一个相对简单的国内制造企业,变成一家有国际视野和品牌文化输出的大公司,我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当然李宁公司这次变化能不能成功需要时间来考验,但是这种企图和方法都和之前我们国家的大企业国际化之路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有特别的参考价值的。

  主持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可以说并不顺利,就像文章提到的海尔、TCL、联想都走过弯路、交过学费,综合来看他们的经历,你们觉得有哪些经验教训是值得借鉴的?

  徐一龙:好的,海尔、TCL和联想都是中国成功的制造企业,他们的国际化的大手笔主要是通过并购国外的知名企业,我们也知道这些并购的结果直到目前都不是很美妙。并购外国企业后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可以说目前也并不能说是豁然开朗,更重要的是并购了外国企业以后还要面临文化冲突,管理成本会提高。这都给海尔、TCL、联想这些先行者一些经验和教训。而且这些教训可以看得出来,在当初最初走出国门的时候有一些并购是挺盲目的。

  比如说像TCL同时跨国并购两条业务线,并购前甚至连对方的基本情况都没有吃透,结果东西买来是最贵的。把欧洲员工的劳务合同买到了,但是却没有把核心的专利技术买到。我们也知道在联想并购IBM之后,中美两国的员工出现了待遇上和工作量上的倒挂,公司原有的中层干部大量流失外派人员水土不服的情况,在创新上联想也失去了那种灵敏性。

  主持人:本期文章中分析了不少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案例,请您简单说说,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发展到今天,这些企业取得了哪些进步?

  徐一龙:在我们的报道中也专访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方面的专家。关于中国企业真正现代意义的国际化应该是指1992年之后,当时的首钢去智利买了一些矿产资源来经营,再后来就是TCL和联想这样的跨国收购了,总体来说我们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并不算太长。而且在2004年开始中国企业的跨国收购主要是发生在制造行业,2007年以后,出现了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控股的案例,这是金融服务业的领域是一个新的变化。

  关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取得了哪些进步,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它摆脱了简单的将低端产品卖到国外的模式,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的一个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代价是比较昂贵的,但是至少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有了自己的了解。我们也可以看到,联想的柳传志先生在联想巨亏之后重新复出,联想的企业决策方法部分的回归了传统,而且中美高层的员工的合作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这都是在联想这个企业在国际化之后发生的改变。TCL也刚刚宣布了TCL多媒体的海外业务实现了盈利,而且它的液晶电视在国际市场上的排名是要高过国内的其他品牌。TCL高层在受访的时候也说,这正是他们企业国际化得到的一个结果。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