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官员:更多宽松政策没有必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美联储官员:更多宽松政策没有必要

2010年07月14日 14:0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来,由于最新的物价、就业以及房地产数据并不乐观,美国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复苏前景感到忧虑,认为通货紧缩的威胁正在增加,从而引发了美联储是否会在本周四召开的货币政策例会上采取更多措施刺激经济增长的预期。然而,7月12日两位美联储官员指出,美联储当前没有采取进一步刺激政策的计划,因为经济复苏的状况仍然良好。

  当天,美联储理事杜克在华盛顿表示,美联储当下并没有部署以额外的政策工具来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而另一位美联储理事拉克尔则指出,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美联储不需要考虑采取更多的宽松政策;相反,继续采取刺激经济措施可能会为经济带来深重的、难以预测的负面影响。达拉斯联储银行行长的费希尔和堪萨斯联储银行行长赫尼希也发表了与杜克类似的观点,认为目前的经济数据不足以表明美国经济需要更多的刺激措施。

  在两位美联储官员发表上述言论后,12日美国债并未出现显著波动,收益率由上周五的3.05%微幅上升至3.06%。由于投资者对即将公布的企业利润报告充满信心,美国股市则延续了接连五天的上涨势头,当天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扬0.1%至1078.75点。

  在上个月的货币政策例会上,美联储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称将会在更长的时间内将基准利率维持在当前水平,并指出信贷紧缩限制消费者支出是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

  根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12日于华盛顿召开的小企业融资会议上透露的信息,小型企业贷款来源仍然比较受限,从而使他们难以扩张,甚至维持运营时面临困境。他进一步称,使具有实力的小型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是促进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因此当前的政策重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他敦促贷款商在适当的标准下,尽全力向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他们所需的资金。杜克预计,银行向企业的信贷流动将“逐渐宽松”,但也表示政府当局决不能强迫银行将其超额准备金用作贷款。

  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此却并不认同。7月12日发表文章说,信贷萎缩、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上升这三个判断通缩的重要指标的问题正越来越突出,而美联储还在不慌不忙地讨论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改变目前的形势。他认为,美联储应该采取更多的宽松政策,并警告美国经济面临陷入“通缩陷阱”的危机。克鲁格曼估计,明年某个时候,美国就有可能会出现通缩。有经济学家指出,私人部门的信贷萎缩程度依然不低。金融改革法案提高了放贷的风险,联邦和州的开支都面临更大的收缩压力。今后这种萎缩的速度可能会加快,对此决策者不能掉以轻心。

  事实上,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今年以来一直下滑,5月份的跌幅为0.2%,高于4月份的0.1%。另外,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6月份美国私人雇主增加了8.3万个雇员,低于早前预期的11万人。而5月份新屋开建数量达到一年以来的最低点,下降10%至59.3万。

  尽管如此,拉克尔认为,美联储需要采取更多刺激措施的观点属于过度反应,称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急剧恶化,当前经济状况也能够消化房地产市场上的一些波动。拉克尔进一步表示,当前的利率水平是适当的,由于经济复苏一定会高低起伏,偶有几项经济数据出现波动并不能否认经济正在温和复苏。杜克也表示,当前经济正在温和复苏,而通货膨胀的情况还并不显著。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更新版预计,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将分别增长3.3%和2.9%。而彭博的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2010年增速将达到2.8%。

  拉克尔预计,通货膨胀率将于2010年年底开始上升。尽管在今年年初通胀水平有下降的征兆,但通胀预期仍然十分稳定。近来核心通胀水平出现小幅稳定上涨,因此可以预计通胀水平将逐渐回升至1.5%至2%的区间,出现通缩或物价大幅下降的可能性非常低。

  杜克指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已经把基准利率维持在接近零的低点,但除此之外,当前美联储还有若干工具可以用于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不过,她认为当前的政策措施恰如其分,市场上已经被大量的流动性所充斥,而当前阻碍经济进一步复苏的障碍已经不是流动性不足这个层面的问题了。记者 严丽丹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