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投资,获利还是风险?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黄金投资,获利还是风险?

2010年07月21日 08:0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国际黄金价格前期创下历史高位后在近日转为震荡下行,黄金投资者的“敏感”神经被即刻触动。高位黄金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就此成为过眼云烟?黄金价格宽幅震荡,此时投资是否仍可进行?这些问题成为广大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

  风险预期推高金价

  有业内人士提出,欧洲债务危机是助推黄金在2010年屡创新高,尤其是近期出现高位的直接原因,黄金市场逐渐地进入到活跃的价格波动期。经易金业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高级黄金分析师顾海鹏说,由于欧元区的主权信用风险不断上升,导致人们对货币的信用出现了严重的风险预期。因此,更多的资金涌入到黄金市场求得避险。而随后传来的一些对于宏观经济走势的悲观预期抑制了消费的动力,进而对未来的通胀压力的担忧减弱。这一切使得国际黄金价格在6月创出新高后,转入调整走势。

  顾海鹏认为,从现在能够掌握的信息情况来看,短期黄金价格出现连续大幅度下挫的可能性较小。从整个货币市场来看,短期利率依然表现的是负利率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投资者会更加主动地将货币资产转移为非货币资产,黄金首当其冲。进入三季度之后,随着亚洲市场的消费逐渐进入年度的旺季,对实物黄金的采购也将产生支持作用。

  针对近期现货黄金出现的震荡,专家指出,目前投资者对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预期会驱使部分资金从制造业、楼市、股市等领域转移到黄金,而黄金投资需求的投资者进入市场会对价格的波动较为敏感。因此,黄金市场价格将逐渐表现为更为活跃的价格波动特点。这一点对于短期博取价格波动的投资者而言,一方面增加了黄金投资获利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投资风险。

  金价高低凭何辨

  记者在一些金店、黄金投资机构以及银行采访中发现,现货黄金目前所处的每盎司1200美元左右的历史高位让很多人存在“恐高”心理,担心此时踏入黄金投资领域会重蹈高点踏入股市的困境。

  顾海鹏说,黄金作为非信用资产,是目前对抗信用风险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其购买力表现明显优于信用货币。很多投资者选择利用黄金价格波动博取价差求得短期获利的投资目的,或者将投资黄金理解为抗通胀风险,是存在一定误区的。

  黄金的市场价格,也被称为黄金的名义价格,和其他一般商品的价格有着根本的区别。黄金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基本功能,如果投资者试图判断金价是否过高,应首先从黄金的相对价格来评判目前价格是高还是低,这个相对价格就意味着它的购买能力,即黄金和一般资产的价格的比值关系。

  “单从市场价格来看,黄金价格确实是处在历史的最高水平阶段;但是,从黄金的购买能力上看,目前处在平均购买能力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过去30年均线之下的水平,也就是中等偏下。”顾海鹏说,目前每盎司1200美元左右的金价是合理的水平,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过高。

  投资黄金因需而异

  上海浦发银行国际金融理财师李智海说,在近期楼市低迷、股市不明的情况下,黄金是一种保障型的理财产品,也就是资产保值和资产均衡的好选择。

  目前,黄金投资产品从类别上讲有两大类,一类是现货,一类是衍生品。专业人士建议,如果投资者只为了博取价差,可以选择商业银行推出的账户黄金(纸黄金)等衍生品。纸黄金等衍生品的门槛、交易费用比现货黄金要低得多,最适合绝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刚进入黄金市场的投资者。

  对于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交易经验的黄金投资者,可以尝试目前国内正在推广的上海投资交易所的远期递延产品。这种黄金产品,具有杠杆放大的作用,可以同时双向交易,能将资金的使用效率放大于纸黄金的若干倍。另外,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选择黄金期货,也可以放大资金的使用效果。

  如果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资产的平衡,则首选实物黄金,而非衍生品黄金。投资实物黄金可以一次性买入,也可以分批分期买入,但持有后就应当长期做保值之用,不要轻易买卖。资产如果扩大和增加,黄金比重也要适当地增加。

  顾海鹏说:“如果把我们每个人所有的信用资产比作秤盘里的东西,黄金就是杆秤里的秤砣。通过增减黄金在资产当中的比重,可以来平衡信用资产面临的系统性的信用风险。合理数量的黄金是每个投资者资产结构中不可替代的平衡品。”(记者呼涛)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