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频发恐成中国粮食安全主要威胁(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旱灾频发恐成中国粮食安全主要威胁(2)

2010年07月23日 07: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设施老化失修 抗旱能力呈萎缩之势

  《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在河南、陕西一些大型灌区走访看到,大多建设于30年前的灌溉设施普遍老化失修,干支渠道破损、淤积和田间工程损毁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造成输水损失严重,而且使实际灌溉面积大大低于设计灌溉面积。

  河南省安阳县共有耕地107万亩,曾经有5个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0万亩。安阳县水务局局长谢宣海无奈地说:“由于多年来渠道破损失修,目前全县灌区覆盖面积仅剩15万亩左右。上个世纪70年代修建的洹南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目前只能灌溉7万亩。近6年来全县粮食连续丰收,主要依靠的是井灌,每年新打机井数量在400眼以上。”

  河南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入过境水量较丰富,河灌条件较好,先后建起万亩以上灌区243处,设计灌溉面积4438万亩。然而近20年来,在井灌迅速发展的同时,河灌不断萎缩。据河南省水利厅统计,目前全省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2460万亩,仅占设计能力的55 .4%。黄河在河南境内总长达到700多公里,其中仅30万亩以上灌区就达17处,设计灌溉面积1977万亩,但有效灌溉面积约为67%。

  在陕西省粮食产区,灌区老化失修的问题同样导致灌区抗旱能力萎缩。据陕西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李少毅介绍,陕西全省设计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但实际灌溉面积仅有1600多万亩。

  去年10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大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50%,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不足40%。由于水利设施跟不上,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仍然“靠天吃饭”。

  地下水“透支”带来水安全隐患

  提高农业抗旱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引水灌溉、调整种植结构、保护性耕作等手段。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地在抗旱过程中,过度依赖灌溉,特别是井灌,造成抗旱应急能力的“透支”。

  2009年春天尽管发生了罕见的大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使用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种植的小麦仍然获得丰收,亩产达到250至300公斤,比当地传统耕作的小麦增产1倍左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作农业专家李立科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提高粮食生产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利用得还不够。

  我国大部分旱作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耕作法,容易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水肥含量、加剧水土流失,最终降低抗旱能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然而推广应用并不理想。在“十年九旱”的陕西省,目前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的面积仅有260万亩。

  如同保护性耕作技术一样,喷洒抗旱生物制剂、种植抗旱作物都是农业抗旱的长效手段,但在实际生产中,这些手段的使用远不如对灌溉条件的依赖。

  地下水资源是农业抗旱能力的应急保证,但在一些粮食产区,地下水正在成为抗旱的主要手段,带来了水安全隐患。2008年冬至2009年春,河南省出现了连续108天的冬春连旱,但2009年全省粮食产量仍达到了539亿公斤,比2008年增产2.5亿公斤,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大量开采地下水。目前河南省有机井120万眼,全省75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中,“井灌”面积高达5000万亩。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王有振说,河南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196亿立方米,根据测算,每年可采最大额度在100亿立方米,而实际年开采量在110亿至120亿立方米。

  观点

  用水资源安全保证粮食安全

  □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调研员 李斌成:

  根据河南省水利部门编制的2009年至2020年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改造规划,需要总投资204亿元,年均需要投资17亿元,但近几年的年均投资只能达到2亿多元,完成投资需要上百年,但水利设施的使用年限平均只有15年,也就是说,旧的没修完,新的又要修了。

  □陕西省防汛抗旱办副主任 翟大明:

  目前很多地方没有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抗旱投入机制,许多市县均无财政专项抗旱资金,严重影响抗旱减灾措施的有效落实。此外,提高抗旱能力还应加强干旱管理的立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后,更具体的条款尚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法规,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法规体系。

  □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干部 周月红:

  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一大原因是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取消后形成的巨大欠账。河南省2004年全面取消“两工”以前,每年“两工”投入折合资金30至40亿元,这项亏空有待弥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投入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全国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投工量,1998年超过100亿个工日,2003年减少到47亿个,2004年不到30亿个,即使每个工日只按10元计算,今后我国每年仅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缺口都要超过700亿元,而如果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折算,则至少5倍于此。

  □河南省防汛抗旱办副主任 魏振峰: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们需要重视“水安全”,“水安全”需要更多的“软件”支持。比如,应该加强信息化预警技术研发。目前我国干旱的信息化管理及预警能力十分薄弱,尚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干旱管理数据库,旱情监测信息和指标体系很不健全。需要制定数据共享法规,打破多年来形成的行业信息不共享局面,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研究综合的旱情指标体系和预警参数。 记者 董振国 陈钢 李钧德

参与互动(0)
【编辑:梁丽霞】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