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设投融资新轨 “铁老大”改革提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铺设投融资新轨 “铁老大”改革提速

2010年07月28日 08:5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新近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中,铁路改革被多次提及。业内专家认为,这意味着铁路体制改革有望加速。

  通知强调了铁路资本性改革,提出“引入市场竞争,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探索建立铁路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铁路企业加快股改上市,拓展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领域的渠道和路径”。

  民生银行2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2012年铁道部资产负债率可能超过70%。铁道部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已成为交通业投融资改革的重中之重。

  主辅分离先行

  从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上市的经验来看,这些企业上市前必须解决好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问题,企业均将学校、医院等资产全部剥离出去。太平洋证券参与保荐业务的人士分析,铁道部存量资产实现上市也必须解决好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铁道部一度拥有自己的公检法系统,颇似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根据铁道部不再“办社会”的国务院指示,铁道部确立了主辅分离的改革目标。

  在总结2009年铁路系统全年工作时,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表示,要继续深化基础性改革;推进铁路公检法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家批准的改革方案,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做好铁路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的后续工作,加快铁路检法系统向各省区市的移交;做好铁路专用通信管理体制调整的后续工作,适应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深入开展有关铁路运输价格、财政税收支持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铁路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介绍,目前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将铁路物资、通信、设计、施工企业移交国资委及所属企业管理,将铁路中小学、医院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先后平稳移交近40万人,达到了精干运输主业和拓展辅业发展空间的“双赢”效果。与此同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资产重组为主线,大力推进辅业改制,使铁路多元经营管理进一步规范,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岗位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得到新的提高。

  网运分离胎动

  但就目前的铁路体制而言,铁道部“既是管理者也是经营者”的特殊身份,使得铁道部并没有在交通部和民航总局合并时一起合并进来。在今年初的内部会议上,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铁道部至少两年之内不会合并”,重要原因就在于铁道部改革还没有完成。

  业内人士认为,铁路体制改革目前最关键的是实行“网运分离”。所谓“网运分离”是把具有垄断性的干线路网基础设施与具有竞争性的客货运输分离开,组建若干个客货运公司来负责具体的经营,而铁道部的职能将转向行业管理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行业的政企不分问题。

  中国铁路体制基本上延续前苏联的路局体制,即“四级管理”(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基层站段)、“两级法人”(铁路局、铁路分局)。尽管铁道部在2005年撤销了铁路分局,变四级管理为三级管理,同时减少了运输站段,但整体上仍然没有将运输企业的法人实体地位确立起来。部分原因在于近年来改革重点放在主辅分离和提高运输效率上,“网运分离”的体制改革没有得到有效推进。

  分析人士表示,此次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传递出了铁路体制改革将加速的信号,而作为呼声最高的“网运分离”有望破冰。

  以存量换增量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将积极推动铁道部的投融资体制改革。

  刘志军曾表示,要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股改试点,积极探索运用铁路优质存量资产改制上市,以存量换增量,实现资本市场融资的新突破。同时,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铁路建设,扩大合资建路规模,完善合资铁路政策法规,探索符合我国铁路实际的合资铁路管理模式。

  早在2000年,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就有所动作。当年8月,铁道部颁布了《外商投资铁路货物运输业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年底,铁道部和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开放铁路建设市场的通知》。2005年7月,铁道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客货运输、运输装备与多元经营四大领域,干线铁路也全面开放。

  但目前铁路投融资仍面临社会资本进入铁路行业“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国家发改委交通司相关人士表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存在三个不利因素:进入门槛过高;法律法规不完善,产权不清晰,收益难保障;政企不分。

  分析人士认为,要以存量换增量,真正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改革,有关部门需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记者 江汉平)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