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规划叠加旅游资源 带动关联行业发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京津冀区域规划叠加旅游资源 带动关联行业发展

2010年08月13日 15:49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有关媒体8月10日报道,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说,目前《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这项由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有望今年出台。酝酿多年的京津冀区域规划有望今年迎来突破,而这一规划的出台,能够给我国正在兴起的旅游行业带来怎样的前景呢?

  规划都市圈内资源互补

  旅游业更能带动关联行业发展

  据悉,《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地市。

  而此次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三地规划统筹而成,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定位。据记者了解,这其中提出了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对于不同的区域来言“很多资源的功能和布局是互相补充的,资源可以互补、功能也可以互补。”北京旅游(000802)集散中心顾总经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其中由于区域位置的不同,使得北京有的资源、天津有的资源和河北有的资源都可以互相补充,把这些互补性的资源按规划统一起来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而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就已经表明经济本身发展的这种关联以及互补性,“同样,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一样的,把重复的建设的东西去除掉,进而把相关的资源建设联动起来。”顾总说。

  国都证券的研究员王京乐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区域规划能完善一些旅游的基础设施,而规划可能对于区域内部的资源的整合方向也会提出方案。“不过,现在从行业景气度来讲,市场热点也是在旅游行业。”

  据他分析,在各个区域规划陆续出台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各个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来进行规划。而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未来的成长空间是非常大的。

  “我国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会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过渡到休闲度假旅游。而休闲度假旅游阶段,就会增加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的相关领域的价值提升。”王京乐告诉记者。

  目前,按照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我国旅游业占国家GDP的3%左右,而国际这个数值是在4.5%左右。

  显而易见,旅游业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需求的更新,都会给旅游行业带来一个长期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另外所面对的需求市场又是个不断更新、不断增加的市场。能够带动旅游上下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个直接的旅游从业者可以带动5-6个间接的劳动就业者。”北京旅游集散中心顾总表示。

  促进旅游业因素增加

  第三季度表现很可能超预期

  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都市圈的建设,无疑能够带来各种经济领域的整合、配置和发展,这其中在高铁高速发展的中国,打造的“1小时、甚至半小时经济圈”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实际上,旅游行业交通的改善,使得旅游周边出游的范围更广、辐射变大,原先2小时可能只能出游一个地方,现在可能会出游两个、甚至三个地方,这样使得游客出游的意愿提高,这些都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因素。”王京乐告诉记者。

  正是有了如此众多的因素,于2010年6月26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开港,并迎来第一艘国际豪华邮轮——歌诗达“浪漫号”,由此开启了其在中国的首航。这都标志着旅游业中豪华油轮旅游在我国的兴起。

  然而,在区域都市经济的大背景下,第三季度是消费旺季,“预期中秋节、国庆来临,加上各个子行业也加速恢复,在经济危机后,游客的出游量和人均消费会有一定的提高。并且在未来几年‘十二五规划’中,也是快于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的。”王京乐说。

  据他分析,尤其是在今年,旅游业除了上述因素外,特别还有主题性的因素刺激,像世博会、亚运会、海南国际旅游岛等,这些对国际入境游和国内游的促进都是比较大的。目前来看,这些影响的效果可能使得第三季度超预期,旅游业全年超过7000亿元的概率在加大。所以现今旅游行业的促进因素是比较多、看点也比较多,所以我们也认为这个板块的机会也是比较充分的,再加上下半年的预期也比较多,比如政策方面、游客数量超预期、消费的提高。

  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郑大红)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