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两个一流”成就现代化和谐大都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呼和浩特:“两个一流”成就现代化和谐大都市

2010年08月19日 18:05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中国版图的正北方,有一块状如骏马的区域,那就是美丽而辽阔的天堂草原——内蒙古自治区,在这块区域的中心,深深地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草原的天堂——呼和浩特。

  敕勒歌千古传唱风水宝地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就坐落在古老的敕勒川上。

  呼和浩特北枕大青山,南濒黄河水,东依蛮汉山,西临草原钢城包头市,西南部与鄂尔多斯市隔黄河相望。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辖新城区、玉泉区、回民区、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9个旗县区,总人口为270万。 其中市区人口近200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双拥模范城、“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个代表城市之一”、先后荣膺“中国乳都”、“全球增长20强城市”、“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和“2009年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呼和浩特地区气候属中温带季风气候,“春季风和日丽,夏季暑而不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雪而不寒”。境内山川秀丽,河湖诱人,名胜古迹众多。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43.99亿元,同比增长15.9%;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01亿元,增长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397元和7802元,分别增长10.5%和10.7%。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呼和浩特大力改善民生和打造宜居城市,提出了“三城同创”——创建“国家森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实现了由加快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

  悠久历史书写塞外名城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经生活在这一带,并创造了远古人类的文明,大窑遗址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

  呼和浩特的建城史长达2300年。史载,公元前306年,战国赵武灵王在阴山河曲(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乡)筑城,设云中郡。秦朝云中郡为天下36郡之一。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国定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史称北魏。鲜卑在盛乐历14帝140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而盛乐也成为北方草原第一都。

  辽、金、元时期,呼和浩特为丰州城。是大青山南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北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元忽必烈时,刘秉忠奉旨出使俄国,途经丰州城时曾赋诗:“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在此筑城,这座规模宏大的城池在巍巍大青山的辉映下,显露出一派苍郁的生机,便有了一个美丽的蒙古语名字——“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的城”。明朝赐名为“归化”。阿拉坦汗去世,其妻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动兵戈30年。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17世纪30年代,清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在归化城东北修建了一座供满洲八旗军驻扎的城池,命名为“绥远城”。当时人们称“绥远”为新城,称“归化”为旧城。

  直至民国到解放初期,仍属绥远省,1954年4月,中央决定撤销“绥远省”建制,同时取消“归绥市”旧称,恢复原蒙古语名称“呼和浩特”,并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呼和浩特境内现存有战国时代的赵长城,见证“胡汉和亲”历史的昭君墓,辽代的万部华严经塔,还有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乌素图召、喇嘛洞召、清真大寺等宗教建筑。

  大手笔建设宜居的现代化草原大都市

  按照“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的要求,呼和浩特遵循现代化加宜居加文化特色的理念,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建设开始向更加注重内涵式高水平建设转型。大幅度拉开城市框架,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城统筹,完善功能与突出特色并举,城市建设实现了“三个拓展,三个提高”。

  全市先后投资数百亿元,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引黄入呼、集中供热二期和三期、天然气入呼、“两河一库”、电网改造、污水及垃圾处理、地下管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的相继实施,在给排水、供热、供气、供电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从2001年开始,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搬迁三级党政办公区,拆迁和新建面积分别达1600万平方米和4500万平方米。

  从2000年至今,全市共改造和新建市区主次干道100多条,重新铺装便道100多条,建设城市桥梁27座。2006年又开工建设了101公里的绕城高速公路,全市新增道路面积822万平方米。建成区道路总面积1465万平方米,道路总长度达612公里。构筑了“八横八纵两环”城市道路主框架,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超过10平方米。

  2005年以来,呼和浩特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将园林绿化向规模化、层次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建设了4个万亩以上生态园,3个千亩以上公园和几十个大小不等的绿地广场。

  目前,呼和浩特已拥有综合性公园13处,专类公园7处,游园17处,广场17处,街头绿地85处,生产绿地12处,防护绿地3处。2009年,呼和浩特市的绿地总面积达5976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3.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4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不足10平方米扩大到25平方米,绿色空间大幅拓展。逐步形成以城市森林为主体,以外围森林为屏障,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大范围森林生态体系。2010年4月,呼和浩特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呼和浩特加大公交车辆投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运营服务质量,公交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目前,全市公交营运车辆达到1622台,营运线路82条,线网长度482公里,公交营运车辆达到每万人拥有12.92标台,日客运量达到105万人次。

  呼和浩特相继建成了内蒙古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国际会展中心,精心打造了以海亮广场为标志的中山路商务区,建成香格里拉等一批五星级酒店,建设了白塔国际机场、铁路东客站等,推动城市由片面扩张转向全面提升功能水平,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集中供热面积达5000万平方米,实施环城水系工程,2009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6天。

  呼和浩特建成区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比10年前翻了一番,城市空间大幅拓展,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一座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适宜人居和较高辐射带动力的草原都市。“三年小变,五年中变,七年大变,十年巨变”的目标如期实现。

  四大优势助土默川成资本“洼地”

  据统计,2000年以来,呼和浩特在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经济增速位居前列。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中,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外客商纷纷来到呼和浩特寻找商机,洽谈项目,投资办厂经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到这里投资兴办企业。土默川正成为资本大量涌入的“洼地”。究其原因,呼和浩特具备了四大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呼和浩特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大战略交汇处,是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的中心,是连接黄河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枢纽,也是我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桥头堡。

  从直线距离看,呼和浩特东南距北京440公里,北距中蒙口岸二连浩特490公里,西至草原钢城包头150公里,西南是我国煤炭、天然气的富集区鄂尔多斯高原,距鄂尔多斯准格尔大型能源基地100多公里。

  呼和浩特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是国家45个公路总枢纽城市之一,白塔国际机场是北京奥运会备降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50余条,其中有开往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和俄罗斯赤塔的国际航线,还有直达俄罗斯的货运包机。正在建设的北京至呼和浩特高速电气化铁路将把京呼两地的车程缩短至3小时。此外,呼和浩特有至法兰克福铁路货运专列,由呼和浩特途经俄罗斯、东欧、西欧,至终点德国法兰克福的物流运输仅需15天。与走海运相比,成本相当,时间缩短了一半,为各类企业开辟俄蒙乃至西欧市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是资源优势。距呼和浩特100公里的准格尔煤田已探明储量260亿吨;距呼和浩特约300公里有全国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目前天然气已入呼。呼和浩特还有充足的水、土地、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电力资源,目前已建和在建电力项目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

  三是政策优势。呼和浩特可同时享有中央赋予的少数民族地区、沿边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呼和浩特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及政策性文件,各旗县区还根据入驻企业的情况给予更多的优惠。

  四是服务优势。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本着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目的,十分重视改善投资“软环境”。2008年,呼和浩特全力构建市政服务中心、区(旗县)市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三级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打造阳光政府。

  2009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期间,视察了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对呼和浩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1月6日又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各地区、各部门推广呼和浩特的经验,同时派出中央政策研究室、中纪委两批调研组到呼和浩特调研。 2010年6月29日到30日,全国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经验交流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韩志然代表市委市政府就政务服务的呼和浩特模式作了交流发言。

  高科技、非资源依赖型产业保首府快速崛起

  呼和浩特致力于发展高科技、非资源依赖型产业,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抢占工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呼和浩特初步形成了乳业、新能源、电子信息制造、电力、生物发酵、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乳业:以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为依托,呼和浩特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乳业基地。全市奶牛存栏、鲜奶产量和人均鲜奶占有量、乳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四项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位居第一。2005年8月,呼和浩特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采取各种措施,全力支持两大乳品加工企业向世界乳业强企迈进,推动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奶源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巩固提升“中国乳都”地位。

  新能源:2007年以来,呼和浩特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规划。目前,已吸引了中国风电、华能新能源、国电华北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丹麦维斯塔斯公司、航天科工六院、晟纳吉(单晶硅)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内蒙古神舟(多晶硅)硅业有限公司、大陆(多晶硅)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内蒙古日月太阳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天津中环集团与上海航天八院等一批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和研发机构落户。

  呼和浩特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太阳能发电示范城市”。力争在5-10年内,打造从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系统集成等完整的产业链,建成我国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着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在火力发电方面,呼和浩特有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大唐托克托电厂,在全国地级市中火力发电装机容量位居前列。

  呼和浩特依托丰富的电力和玉米资源,在黄河边的托克托县建成工业园,吸引了石家庄制药等一批投资额度大、技术含量高的生物发酵项目落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发酵基地之一。

  呼和浩特正在进一步提升电力、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发酵、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抓好丰泰二期、和林电厂、托电五期、齐鲁制药阿维菌、升华拜克二期、中粮可口可乐、燕京啤酒搬迁扩能改造、大唐硅铝钛合金、中石油500万吨炼油、中海油聚甲醛和大颗粒尿素、中燃焦化一体化、山东鲁阳陶瓷纤维等项目建设,推动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一核双圈”、民生工程促青城更加和谐

  2008年,呼和浩特提出了“一核双圈”发展战略,全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核”,指市四区范围内的核心区。“双圈”,就是以五个旗县所在地为节点、以五十公里为半径的半小时经济圈和城镇圈。

  围绕这一战略的实施,呼和浩特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争取和引进了一大批项目。

  呼和浩特致力于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人民群众,民生保障和改善开始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型。连续三年出台实施了关于改善民生的若干意见,每年拿出新增财力的一半以上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全面提高了旧城区、棚户区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全市住房在13平方米以下低保家庭的住房问题已经全部解决。建立完善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使全市居民的保障水平在西部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居第五位和第八位。

  多元文化凝聚民族团结

  自古以来,呼和浩特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匈奴、敕勒、鲜卑、契丹、蒙古、满、回等族与汉族一道先后在此繁衍生息,共同创造出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唐宗李氏的出生地,是“一代天骄”弯弓射雕之地,是旅蒙商互市之地,是丝茶驼路中转之地,是召庙文化盛行之地,是康熙大帝剿灭叛乱的前沿阵地,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的革命之地……

  呼和浩特提出 “打造民族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加大了文化投入,城市建设注重加入文化内涵,先后在通道南北街和大南大北街建设了伊斯兰特色景观街,蒙元文化特色景观街和蒙满文化特色景观街。建设了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大剧院、匈奴博物馆、单于大帐、马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工程。

  “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呼和浩特历史上还是有名的召城,自明以来,喇嘛教盛行一时。为了恢复召城盛景,呼和浩特先后对大召、席力图召、慈灯寺、观音庙等寺庙进行了修缮、扩建、复原。

  呼和浩特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是名副其实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呼和浩特市的多元文化也体现于蒙古餐、稍麦、羊杂碎、莜面等美味佳肴。

  昭君文化节成为烫金名片

  从1999年开始,在天高云淡,水草肥美的七八月间,内蒙古大草原会迎来最负盛名的综合性节庆活动——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

  在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处,坐落着闻名于世的古迹——昭君墓。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借助昭君墓这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的特殊地位,通过昭君这个和平使者的名人效应,打造出集旅游观光、文艺演出、经贸洽谈、文化研讨于一身的昭君文化节,旨在弘扬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城市知名度。

  每年的“昭君文化节”历时近一月,安排有文艺、旅游、经贸、理论研究等几十项活动。文化节期间,旖旎的草原风光,妙曼的安代舞,苍凉的蒙古长调,醇香的马奶酒,独特的召庙建筑,爽口的地方小吃,蒙元式建筑,伊斯兰风情街,民族工艺品,豪爽的市民,亮丽的街景,巨星云集的开幕式晚会,各式广场消夏晚会……都会成为吸引海内外宾朋的磁石,呼和浩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融合集中地的魅力尽显无余。

  昭君文化节给呼和浩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已成为呼和浩特城市的文化名片,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加强民族团结及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2005年,昭君文化节被国际节庆协会(IFEA)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从2006年-2009年,在节庆产业年会上连续四年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节庆”。2008-2009年,在节庆中华奖颁奖典礼上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节庆中华奖”,呼和浩特被评为“最佳节庆城市”。

  “春秋几十度,青城谱华章”。多年来,呼和浩特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兼顾城市面貌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走出一条既好又快的和谐发展之路,成为我国西部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走进今天的呼和浩特市,我们不仅聆听到这片土地的历史足音,还感受到这里新时代前进的脚步。走进今日敕勒川,我们目睹了一个和谐的现代化草原大都市,正在和风煦雨中崛起!

参与互动(0)
【编辑:闻育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