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下半年经济走势:房价物价是否可控?(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四问下半年经济走势:房价物价是否可控?(3)

2010年08月23日 09:2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房价收入比,往往是衡量房价泡沫的重要指标。当前的房价收入比情况,说明了楼市泡沫的存在。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房价收入比已超过15倍,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巴曙松认为,这个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楼市的真实泡沫情况,因为分子与分母都具有误导性:平均房价没有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和不同质量商品房屋的差别;平均收入也没有考虑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仅从房价收入比来判断,不能得出全国性泡沫的结论。但一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并伴随着楼价过快上涨,这些城市的楼市泡沫十分明显。

  张晓晶表示,从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产生、酝酿与持续周期看,中国在2010年所表现出的泡沫更多是一种预警,随着信贷的收缩,局部性泡沫很难变成全国性泡沫。预计下半年楼市价格增幅将适度下降,楼市泡沫将逐步得到抑制。

  衡量股价泡沫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市盈率。根据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截至8月10日,以2009年年报为基数,沪深平均静态市盈率为22.58倍,沪深300静态市盈率为17.79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昕说,虽然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000点之上跌到了7月初的2300多点,股价已有较大程度的下探,但股市依然存在着合理的泡沫。

  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今年迎来重要一年,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创业板不断扩大和完善。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为企业筹集大量资金,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刘昕说,资本市场应容忍一定泡沫,以显示资本市场活性。当前股市存在一些泡沫,但股价估值和市场泡沫程度基本处于合理水平。目前,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预计下半年股市将维持平稳震荡格局。

  四问:调控政策如何把握?

  坚持宏观调控不放松,坚持楼市调控不放手

  当前,经济在继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的同时,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全年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但经济增速放缓将会带来一些新问题。

  楼市关联着宏观和微观,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楼市调控。一方面,楼市调控影响已经初步显现。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4亿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5.4%,增幅比1—5月回落7.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出现明显回落。董藩表示,楼市调控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有所显现。4月中旬以来,建筑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累计跌幅已达1000元/吨。

  另一方面,楼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房价单边过快上涨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半年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表现出了净增长。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增长11.4%,7月同比上涨10.3%。到目前,一线城市房价增幅甚至还有扩大趋势。数据表明,7月份北京新建住房价格同比上涨20.1%,涨幅在全国居于首位。另外,到6月全国还有超过1.9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待售。

  楼市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面。巴曙松说,必须坚持宏观调控不放松,坚持楼市调控不放手。任何形式的楼市调控政策,都要以抑制地产泡沫、防止对经济波动带来过大冲击为目标,从而避免泡沫破灭引发的经济震荡。当前,宏观调控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通胀预期的管理这三大任务之间求得平衡。

  中央强调,宏观调控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张晓晶说,当前,楼市调控要有政策对冲。比如,对地方融资平台清理要合理有序进行,允许地方有缓冲时间;一些符合条件的项目审批也可以适当加快;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要加强经济内生性机制建设,要落实“新三十六条”,鼓励民间投资。

  当前,在经济回升向好向平稳增长转变的关键期,要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宏观调控既有利于克服短期困难,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又要有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解决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中国经济会越走越好。(记者 高云才)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