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30年:由南及北从东到西 中国经济多极开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特区30年:由南及北从东到西 中国经济多极开花

2010年08月27日 00: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电 题:由南及北从东到西 中国经济“多极开花”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30年前,深圳、汕头、厦门、珠海等中国首批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向世人宣布了中国的改革意向。30年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实现了经济的率先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代表。

  1980年8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09年深圳生产总值已达8200亿元人民币,是30年前全中国经济总量的2倍,深圳也成为中国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一直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列,30年来以年均25.8%的增长速度,带动了整个珠三角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

  “珠三角”迅猛发展的同时,它的北方邻居——“长三角”表现同样卓越。在“‘长三角”,上海与江苏昆山、苏州等城市,已形成产业错位发展的态势。同时,打造三小时交通圈,催生区域同城效应等资源整合新形式。

  专家指出,深圳等四大特区的特点以比邻港台和侨乡优势,“杀出一条血路”,带动了中国第一轮的开放,即对外出口;上海的特点是将外资引进来。这两大开放过程的最大影响是形成了制造业的中心。在这样的开放政策下,世界各行各业陆续转入中国。

  由于中国劳动力的优势,东南亚以及发达国家出现了第二轮转移,如汽车、计算机零件,甚至波音飞机零件的生产都渐渐转移到中国。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同时,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长三角”的北方邻居、被称为中国沿海第三大经济“增长极”的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并辐射东北、西北等地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4左右,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解决南北、东西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引擎之外,中国其他一些地区和省内新的区域增长极也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今,近20个国家级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相继出台,如海峡西岸、辽宁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关中—天水经济区等重点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正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新的活跃力量。

  专家认为,区域发展正由过去的个体竞争走向群体竞争。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政策效应的发挥,这些地区的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心继续向中西部和北部转移。中西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一些大城市群未来也将发挥增长极的作用。

  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多极带动,最近两年国家批准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现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需要,将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多个增长带。(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