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涨推高糖价 进口可弥补,游资难炒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成本上涨推高糖价 进口可弥补,游资难炒作

2010年09月13日 10: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去年秋季以来,糖价一直高热难退。对此,业内普遍的分析是,市场供需缺口推高了糖价。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制糖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高糖价“稳定器”。

  专家提醒,糖价高位运行固然对制糖企业是一个利好,但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制糖产业抗风险能力较为薄弱,一旦糖价出现大幅波动,产业风险暴露无遗。专家建议,制糖企业应“居安思危”,趁此机会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及早化解风险。

  高糖价时代已来临?

  自从去年秋季以来,受百年不遇的西南大旱影响,糖价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旱情助推糖价上涨、国家储备糖调节市场能力有限、游资炒作糖价等消息更加剧了各方紧张。

  尽管糖价依旧胶着在5000元/吨上下,但相比今年年初榨季刚刚结束时的“草木皆兵”,记者采访发现,目前不少企业对当前糖价已经选择了平静接受,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当前糖价是高糖价的话,那么,高糖价时代已然来临”。

  让业内人士做出如此判断的一个主要依据是,10/11榨季国内食糖市场缺口依旧存在。尽管离10/11榨季尚有两月,但业内普遍的预期是,在9月至10月份不出现大的气候异常的情况下,食糖产量或将与去年持平,增产“希望不大”。

  在广西等甘蔗主产区采访时,记者发现,今年甘蔗总体长势不如往年。广西大化县蔗农黄忠环告诉记者,甘蔗生长一是需要足够水分,二是需要足够阳光,但今年两者都不具备。

  糖业界资深人士、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公司原副总经理陆益栋告诉记者,虽然今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增加了22万多亩,但受旱涝灾害影响“产量能与去年持平就不错”。

  云南省甘蔗糖学会副理事长王成华对云南产区的判断大同小异。王成华说,从目前情况看,虽然云南部分蔗区甘蔗长势良好,但与受灾区域的减产量“两相抵消”。

  业内人士判断,供需缺口的存在将使糖价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但对糖价进一步走高,业内保持了谨慎态度。广西糖网总经理李伟春说,食糖产量和现货交易量都比较大,国际进口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需求缺口,游资炒作糖价相对困难。

  糖价高位运行多时,“蒜你狠”、“辣翻天”的食糖版本并未上演,这似乎印证了李伟春的观点。

  成本成高糖价“稳定器”

  专家认为,糖价走高,国内供需缺口固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成本推高糖价同样不容忽视,在当前食糖市场存在较大供需缺口的背景下,相关企业可以比较顺利地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最终转移给消费者。

  制糖产业独有的“糖蔗联动”机制使得制糖成本随着糖价水涨船高。记者采访发现,在广西河池等地区,09/10榨季甘蔗收购价早已近350元/吨,10/11榨季更是易涨难跌。

  在另一甘蔗主产区云南,蔗价上涨也成了制糖企业面临的首要压力。云南省甘蔗糖学会副理事长王成华告诉记者,在云南,09/10榨季糖厂甘蔗收购价已突破300元/吨,10/11榨季,甘蔗基本收购价将提高至300元/吨,食糖生产成本提高已成必然。

  在原料蔗价上涨同时,人工成本增加加剧了企业成本压力。不少糖厂厂长告诉记者,近年来,蔗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相对稀缺,企业不得不提高用人成本。

  此外,物流等各项费用提高也使得制糖企业进一步向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转移成本,推高了糖价。广西永鑫华糖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锡文告诉记者,在广西,蔗糖基本生产成本即高达3600元/吨至3700元/吨,加上税收、库存成本、物流费用以及修路、供种等扶持蔗农支出,食糖总成本早已超4000元/吨。

  专家分析,相比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往往更具刚性,在一定意义上,高制糖成本已经成为糖价高位运行“稳定器”,这也是部分业内人士认定“高糖价时代已然来临”的重要理由。

  制糖企业需未雨绸缪

  专家提醒,在当前食糖短缺、价格传导机制相对顺畅情况下,企业尚能较为顺利地将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消费者。一旦供需缺口得到弥补,价格传导受阻,产业风险暴露无遗,制糖企业或将重陷前几年“产量不降反升,利润连年下滑”怪圈。

  专家认为,在当前糖价高位运行的背景下,制糖企业外部环境相对宽松,制糖企业更需未雨绸缪,抓住机遇改进技术,改善管理,及早规避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落后的蔗糖种植和现代化糖业生产的矛盾是目前糖业面临的主要矛盾。陆益栋说,国内甘蔗种植科技含量低,优良品种少,生产效率偏低,成本偏高是导致食糖生产“致命的薄弱”。记者 王秋凤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