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夜宴“劝”不出慈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巴比”夜宴“劝”不出慈善

2010年09月29日 1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巴比”夜宴“劝”不出慈善

  作者 黄瑞 陈孟统

  29日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将在北京举行私人慈善晚宴,受邀者皆为中国各行业成功企业家,然富豪们对本次晚宴的态度“冷热”不均,媒体与社会对此投以高度关注。

  尽管“巴比”此前公开发表声明,称此行目的是与中国成功人士和慈善家交流,但众多媒体仍将这场“城堡夜宴”解读为向中国富豪“劝捐”的“鸿门宴”,慷慨解囊似乎成为赴宴的“规定动作”。

  媒体与网民可能已经准备好赞美或揶揄,等待最终出炉的富豪名单及捐赠承诺,但慈善终究不是道德秀场,一个“劝”字无法真正诠释爱心与悲悯。

  “不是看谁给的钱最多,而是看谁的钱用得更好”,从一位中国本土企业家的角度看,无论本次事件慈善捐赠主体,抑或中国公益运作环境都尚未成熟。而媒体的热炒,以及大众的看热闹心态,又让这场夜宴,更像一场票房可观的大戏,尽管观众多在场外。

  当前大多中国企业正处于成长发展期,在此过程中仍需相当数量的资本投入。比起简单的“裸捐”或“半裸捐”,平衡企业自身发展与慈善事业,让企业的慈善之路更具可持续性,可能更加契合企业目前的现实语境。

  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中国尚未形成理性成熟的慈善文化土壤。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慈善的传统,“乐善好施”自古便与中国乡绅商贾相连。可是现如今,中国企业家不仅要面对不捐或少捐便等于“为富不仁”的道德压力,且时常还要完成政府“摊派”的慈善任务,这种尴尬与无奈的身份处境,让不少人有苦难言。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借慈善之名谋求利益交换,获得远远超出捐赠数额的企业行为,在中国亦不鲜见。

  更关键的是,中国慈善立法与规范的滞后,使得长效顺畅的公益运行机制难以成型,民间慈善机构运行尤为艰难。“逢灾必捐,无灾不捐”的公益浪潮,并不能取代细水长流的常态化民间慈善。李连杰“壹基金”在大陆寻求独立合法身份的艰难便为明证。这一点,也是历经数百年发展,业已形成一套有效慈善制度体系的西方国家所忽略的中国现实。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慈善是“劝”不出来的,也是“捐”不出来的。在富豪晚宴上,最终捐了多少银子其实并不重要,透过此次“巴比”之行所引发的对于中国慈善体制环境的关注与讨论、对于慈善资金如何常态有效运转的思考,或许更有意义。(完)

参与互动(0)
【编辑:闻育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