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美之争看资本运作市场的中国式乱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从国美之争看资本运作市场的中国式乱象

2010年10月01日 10:49 来源:红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网民一边倒,舆论支持黄光裕,甚至有私人投资者公开慷慨挺黄,这些可以理解,也属情理之中。只不过我们不是黄光裕,也不是陈晓,更不是机构投资者,我们的口水起不了作用,事实亦是如此。

  本次国美之争,核心在于即时撤销该公司于2010年5月11日召开的股东周年大会上通过的配发、发行及买卖该公司股份之一般授权。这一项获得通过,不仅仅维护了黄方的脸面,更保全了其大股东地位。从利害关系上考虑,更换管理层,应该是黄方阵营的第二步棋。所以说这次特别股东大会,黄方并未全败。

  但黄光裕毕竟还是失败了。我想黄光裕所谓“失败”,首先是败在自己的独断,败在迷失于资本的伟力,以及缺失敬畏之心。在战略上,黄不断套现,扩大股本,希望再来回购,从而整体上提升国美的实力。这种资本运作手段,过急过快,把自己从绝对控股,变成相对控股,自己反而落在后面,呛了水又跛足。自己在控制管理层之时设立了一些权限,现在被人用在了自己身上。提名的执行董事却站在了对方的阵营,陈晓的背叛着实令黄意想不到,但当背后有了一个比黄更有威慑力的后台时,背叛也无奇可怪。对于陈晓,其职业经济人的信托责任全无,网友给了其最有力的声讨。

  事实上,中国内地的职业经理人中又有多少具有信托责任意识呢?只是国美之争引人注目,陈晓处于舆论风暴之中罢了,不见光的陈晓们不胜枚举。中国内地亦远远不止一个黄光裕,民企发展轨迹多多少少有些黄光裕的影子,只不过黄光裕案负面影响太大,涉及众多官员。这是黄光裕值得同情的地方。

  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黄光裕失败的第二个根源,那就是权钱交易,权力寻租,这些构成了今日国美激战的背后逻辑起点。黄光裕案二审未能如黄所愿,问题不在律师,而在于此案涉及层面之深之广,不得不引起某些人忧虑。政府职能部门对此,可能与关注国美之争的网友一样,也处于一种观看且紧张的状态。只不过网友是情感与道德支持,而他们应当是“摸着石头过河”,看一步走一步,或者仅仅是有意或有力维持黄光裕大股东地位,这为民族品牌的“被损”有延缓作用——观望中的苟安心态。

  尽管贝恩投资放言一段时期后会退出国美、大小摩在特别大会前减持,由于以曾是美国总统候选人身份作幕后老板的贝恩投资的入主管理层,以及此次黄方提起的特别股东大会黄氏家族的落败,机构投资者可能会增加比重,尤其是国际背景的机投、同行业的沃尔玛等。虽然可以预测,已暂时确保大股东地位的黄光裕会继续在三个月后或半年后,再发起进攻,国美仍将处于混战状态影响经营,但这不会成为投行进入的阻碍因素。

  正如黄氏旧部重新站队、“叛变”一般,在更大的操作空间下,在今后更为公众化的国美平台,机构投资者是抱着大获其利的心态,因为无秩序的内斗仍将继续,机投至少可以利用国美的不稳定性坐收渔利,投机获利是这些国际机投的本质所在。并且这个国美不再是以前的国美,而是反了,继续如此发展模式下去,不久便会变成“美国”。

  一个国美“没了”,虽无涉“大害”,或在一般人看来无涉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但国美之争期间,国际各种机投的参与,并起关键作用,影响了国美之争的结局,这是不可轻视的。担忧的背景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在金融业上是较为保守的,但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与世界接轨,否则不可能将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之中。

  放眼于世界经济中的整体环境,官员与学界或看到了中国金融或资本运作市场的众多不足,尤其是体制性弊端,或者因此设计出了一套应对方案,现在问题是,这些金融或资本运营仍然没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或土壤,PE腐败等大行其道,监管环境并未完善却是恶化。中国企业家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与国际金融资本运作者的较量,还显得过于稚嫩。

  资本运作市场的中国式乱象,这是国美之争留给我们最大的反思。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