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即墨探索"劳资双赢"路径 破解农民工就业难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山东即墨探索"劳资双赢"路径 破解农民工就业难

2010年10月09日 15:44 来源:青岛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越来越多的“企业下乡”行动,让即墨开始探索出一条破解农民工就业难的“劳资双赢”路径。据统计,目前即墨已有400余家企业下乡办厂或设加工点,吸纳11万名当地劳动力,有150个行政村与1350家企业建立了结对关系

  远程“候鸟式”打工弊端渐显

  眼下,城区的不少企业为“招工难”叫苦不迭。

  “1998年建第一个分厂时,进企业当工人要托关系,”在即发集团华和针织有限公司,经理于慎添感慨,现在企业招工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但还招不到工人……

  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眼界宽、思路广、爱体面”,喜欢劳动强度低,收益快的工作。“生产车间里要留住90后是件困难的事,”这已成为当前即墨大小企业的共同感受。

  而企业的中坚力量,30岁左右的农民工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城市不断增加的生活压力,已让越来越多的人萌生去意……华和针织一厂女工单玉华,她和爱人是双职工,需要远在田横的父母照看孩子。和一般农民工相比,小单已是条件很好——月工资2500元,几年前还买了个套三房,老人来了还有住的地方,但她还是动了 “回乡”之念,城里的开支让人吃不消。

  她大略算了一笔账:城区上幼儿园,托儿费每个月至少500元,一年6000元,而在家乡,一年800元就够了;在城区,孩子、两个老人的吃饭费用,一个月至少1200元,在农村自己种菜,500元就行;单玉华本人吃饭费用,在城里每个月起码700元,但回乡只需300元……一年能省下近 2万元。

  “有房”的小单都打回家的主意,更遑论农民工中大部分无房户。

  年龄大的想回家,年纪小的不想干……此种情形下,“下乡”对华和来说已是一种势所必然的选择。华和公司王村镇分厂二期在建,单玉华第一个报了名,带动起一大批“返乡者”……

  种种迹象表明,新形势下,多年的远距离“候鸟式”农民打工模式,已暴露越来越多的弊端。

  即墨市委书记郑明辉认为,农民就业的民生需求与企业发展的产业需求,也许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既然农民不能进城就业,企业能否下乡送岗呢?

  企业下乡,劳资双赢

  企业下乡,即发集团是“先知先觉”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这家企业先后在17处镇开设分厂和加工点,解决就业岗位近5000个。同时,即发还通过向农村发放假发、手套、针织等配套产品带动上万人灵活就业。

  目前,华和针织已建了7个分厂,“2004年在店集镇,2008年在温泉镇,2009年在王村镇建分厂,”于慎添梳理着下乡的历程,新的招工压力,“提速”了企业的时间表,眼下,王村镇分厂二期即将投产运转。

  当单玉华踏上返乡之途,华和针织二厂女工米俊玲已回家一年多了,是王村镇分厂质检员,月工资1600元,“只比城里少拿100元,”小米脸上绽放着满意的笑容——有自己的房子,吃自己种的菜,还拿着工资,比城里开支减少一半。

  记者注意到,除了生活成本,回乡就业的农民工还在意一种“幸福感”,“在这里我们不是‘边缘人’,”米俊玲坦言,在小镇上感觉是个正儿八经的上班人,工友下班后都舍不得脱即发工作服,逛街都穿着,感觉神气……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