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名“国际高参”建言上海 城市环境优化很重要(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47名“国际高参”建言上海 城市环境优化很重要(2)

2010年10月12日 14:5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创新需要广泛合作,但明确合作各方职责十分重要。譬如,政府如果选择对某新兴技术领域进行投资,但既没有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和协作,也没有学术界的参与,那么该创新投资就不会成功。

  创新城市需要创新人才

  创新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创新活动无处不在,而万万千千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人。可见,离开了优秀人才,建设创新城市也就无从谈起。良好的环境和 “土壤”,才能让创新人才生长发育并生生不息。

  百事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英德在谈到跨国公司如何看待上海创新前景时认为,上海是否能够保持其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创新枢纽的竞争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上海能否获得高技术人才的支持。显而易见的是,在中国努力维持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才短缺的挑战将会变得日益严重。如果上海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本地创新人才的素质和数量。否则的话,上海就会在与印度以及其他新兴创新中心城市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她认为,吸引海外科研人员归国工作固然重要,但不是一种长期的解决方案,而只有通过进一步推进本地化、提高市民教育水平,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的见解有些不同,他以自己从商半个世纪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吸引优秀人才参与上海建设创新城市的建议。他说: “过去,上海曾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现在则完全可以成为新一代创业者的乐土。”谢国民说,上海已经制定了吸引海归人士、国内优秀人才的政策,他认为还可以为拥有独特技术、知识、能力的外籍人士延长工作签证期限,提供特别的创业政策支持,即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创业创新环境。当世界各地人才涌向上海创业和工作的时候,上海必将激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他举例说,东京、伦敦和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但上海的比例只有1%左右,人才瓶颈显而易见。金融人才单靠自己培养,恐怕时间来不及,所以必须大力吸引国际一流专才来上海,共同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政府角色是 “催化剂”

  城市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推动方向转型,政府角色的转换和作用的发挥非常重要,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的分析可谓十分精辟:催化剂。克里斯认为,上海建设创新城市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应发挥催化剂的作用。这种催化剂角色包含三个方面,即成为创新的倡导者、创新市场的领导者、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者。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创新活动都具有相当大的风险。贝恩公司董事会主席奥里特·加迪耶什介绍说,根据她所在公司的全球调研,全世界企业创新平均成功率只有10%左右。因此对政府来说,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非常重要。但这还不够,北山祯介建议,政府应设法减轻创新企业负担,也就是说要增加企业的收益,可以考虑减轻税赋并对取得创新成果的企业实施优惠税率。柯爱伦同样认为,鼓励创新需要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扶持,这些扶持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税收优惠、公共投入等。她举例说,初创企业在开展创新基础研究进入市场时,风险资本提供的投融资机制能为初创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鼓励推进创新的政策和措施纷纷出台,这当然是好事。但柯爱伦认为:“各项政策和措施之间有时缺乏衔接,从而使公关政策的协调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金的激励作用打了折扣。”她为此建议:“上海可以成立一个市级协调部门,类似于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那样的机构,统一负责协调上海市各级政府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所有举措。”譬如,如果有一个政府机构来协调税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对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核查工作,而不是让企业在几个政府部门之间疲于奔波,那就非常理想和高效。此外,目前创新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申请流程比较复杂,需要准备的材料太多。如果上海能建立一个经过整合的单一政府协调机构,简化政策的执行环节,无疑将有力地推动上海建设创新城市。(蒋心和)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