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区域经济“联姻”热络 低碳承接“后世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欧区域经济“联姻”热络 低碳承接“后世博”

2010年10月12日 23: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湖州10月12日电(记者 柴燕菲 汪恩民)2010年的中欧关系顺风顺水,在欧洲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欧洲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热络联系尤其引人瞩目。今天,在浙江省长兴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长三角与欧洲波罗的海地区合作发展论坛上,两个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赫赫有名的区域以“低碳”为媒,共商承接“后世博”溢出效应的发展大计。

  强强联手开创两国合作典范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以约占中国2%的国土面积、10%的人口创造了2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完成了中国1/3以上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外资,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长三角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被公认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第六大城市群。

  同样,波罗的海地区是欧盟的重要门户,随着近年来“北欧制造”的崛起,波罗的海沿岸正在形成一个由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德国、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俄罗斯等10个国家,5000万人口组成的新兴经济圈。在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瑞典、丹麦、芬兰、德国分列第四、五、六、七位,使波罗的海地区成为欧洲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竞争潜力的地区之一。

  一边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的重要引擎,一边是欧洲极重要的黄金经济圈。“长波论坛”正是架起这两个经济区块合作共赢的重要桥梁。论坛的2个永久承办方中,长兴是长三角地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经济崛起势头强劲。卡尔马省位于瑞典东南沿海南部地区,地处拥有逾1亿消费者的波罗的海地区的中心,以制造业和食品工业闻名。2004年,长兴县与瑞典卡尔马省缔结友好关系。2005年,长兴县举办首届“长波论坛”,至今已在两地之间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对推进中瑞两国和长三角、波罗的海两大区域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被业内誉为“中瑞两国地方政府交流合作的典范”。

  在上海世博会即将华丽谢幕之际,第六届“长波论坛”在浙江省长兴县举办。记者了解到,共有长三角和波罗的海地区约140多名专家学者和商界人士与会,共同探讨双方在加强区域经贸交流、联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和机制,进一步深化落实2005年首届“长波论坛”上达成的《长兴共识》。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副署长兼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今天告诉记者,中国长三角与欧洲波罗的海地区合作发展论坛是来自世界上两个不同洲际的友好地区之间举办的意义深远的论坛。“五年多来,两个地区之间依托论坛这个平台,在经济、社会、科技、教育、人文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东道主,长兴县委书记刘国富表示,长兴与瑞典卡尔马省地区轮流主办的中国长三角与欧洲波罗的海地区合作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这五年,是长兴人民与卡尔马地区人民友谊加深、合作共赢的五年,是长兴引进新技术、吸引大资本、建设大平台,打造大产业,优化大环境的五年。”

  环境“变迁”见证低碳理念

  将大会的举办地点放在环境优美的长兴,也许大部分人会觉得顺理成章。然而,对于熟悉长兴历史的人来说,意义并非如同所见的简单。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低碳”。

  几年前,这里是浙江污染最严重的县市之一。风水轮流转。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公园协会把“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奖”第一名授予长兴时,一场巨变已经到了揭幕的时刻。

  记者在开幕式上获悉,长兴县近几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形成以动力电池为主,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垃圾焚烧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的低碳经济体系。先后被授予 “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国家绿色动力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浙江省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很多政府为表“决心”,总是一刀切全部关掉。对此,长兴有自己的考虑。

  刘国富介绍,关闭小煤窑时,县里拿出1000多万元给予补偿。对环保治理通过验收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额4%的奖励。污染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自愿申请停产的,给予1万至5万元的补助。对改造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档次的,给予一定鼓励。

  “低碳”的行政措施,带来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不减速,生态环境大改善。在污染企业锐减的现状下,长兴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却从2006年的65位跃至2009年的46位。

  这个城市已经在国际大舞台上,用自己朴素的哲学,生动传递了大会的主题。(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