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盟各国政要盛赞自贸区 对未来寄予期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和东盟各国政要盛赞自贸区 对未来寄予期待

2010年10月14日 2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南宁10月14日电 (记者 杨强)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19日将在广西南宁揭幕。在中国—东盟博览会连续成功举办六届之后,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六年来,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在历届博览会和其他场合,均对自贸区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自贸区的美好未来寄予期待。

  中国—东盟合作史上的里程碑

  2009年10月24日,在泰国举行的第12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东盟10国领导人就全面深化合作达成广泛共识,温家宝指出:2010年即将如期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将成为双方关系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同时会使中国同东盟之间的互信更加牢固,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有力。

  “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双方经贸关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对于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009年出席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如是说。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同样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马来西亚与中国、广西的经贸关系由此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关系也因此“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文莱苏丹博尔基亚表示,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对东南亚国家是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文莱愿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并加强两企业和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多领域深层次合作的新机遇

  2010年1月,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提升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深化中国—东盟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自贸区成功建设,可以带动中国—东盟各国共同发展。

  老挝副总理宋沙瓦•凌沙瓦表示,相信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双边合作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到2015年,随着整个自贸区的全面建成,定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东盟区域大市场。

  2010年初,泰国总理阿披实也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为泰国与广西开展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认为,东盟与中国自贸区协议不能仅仅解释为大量中国商品涌入印尼市场,因为印尼商品也因“零关税”而获得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机会,因此印尼要借此机会加大出口。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对印尼来说是吸引投资的契机,印尼企业家应好好把握。

  随着自贸区的建成,“零关税”政策在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双方部分行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各国领导人表示,只要处理好双边贸易关系,应对好激烈的市场竞争,自贸区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它带来的不利因素。正如老挝总理波松所说,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给中国和东盟双方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但是,中国和东盟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要双方共同执行战略合作伙伴宣言,就一定能强化双方关系,给东盟和中国人民带来更大利益。

  中国—东盟合作的新起点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并不意味着双方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终结,而是双方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继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个新起点。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指出:“在世界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如期建成自贸区,充分表明中国和东盟携起手来,共同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8年4月,菲律宾副总统诺利•德•卡斯特罗在会见广西代表团一行时表示,深谙合作才能共赢的菲律宾定会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为契机,在今后的岁月中,不断将菲律宾与中国、菲律宾与广西的双边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2010年2月,柬埔寨首相洪森在金边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正式建成,柬埔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抓住这一机遇,增加生产,扩大出口,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10年1月19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会见广西代表团时表示,希望充分利用今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进一步推动新加坡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推动新加坡与广西的交流与合作。

  2010年6月,缅甸总理登盛在与温家宝总理举行会谈时表示,缅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为契机,将缅中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0年8月,越南总理阮晋勇会见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时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来已初见成效,越南将和其他东盟国家一道,推动自贸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完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