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中国在城镇化浪潮中固守“耕地红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经济观察:中国在城镇化浪潮中固守“耕地红线”

2010年10月16日 13:4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古以来,解决好土地和粮食问题都被中国决策者视作治国安邦的根本。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耕地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在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同时,中国千方百计增加耕地面积,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

  在江西省余干县乌泥镇,虽然今年上半年罕见的洪水导致早稻普遍减产,但农民吴姚根仍感到幸运,当地政府实施的一项“造地增粮”工程使他全年粮食增产有了保证。

  乌泥镇位于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边的粮食主产区。多年来,当地三万多亩水田因为整理不到位,只能种一季稻,另有近两千亩土地被荒废。“这些问题农民自己无力解决,只能依靠政府。”吴姚根说。

  为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乌泥镇政府2006年底开始实施造地增粮工程——修建了大量水渠、排灌站、机耕道,整平了原本高低不平的田地。

  吴姚根说:“我家的十多亩稻田现在可以种两季稻,产量翻番,而且原来一些无法利用的小块土地现在也可以种水稻了。”耕地整理使吴姚根家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两亩,无形中使粮食产量增加了10%以上。

  江西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该省为期5年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总投资预计将达82.6亿元,规划开发宜耕未利用地30万亩,整理耕地350万亩,建成高产、稳产粮田245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40.5万亩。

  江西省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覆盖全省范围,以鄱阳湖平原和吉泰盆地两大粮食主产区为核心区域,集中连片跨区域实施。造地过程中要求不填湖、不填河、不占林地、不改变生态环境,以农田整理、土地复垦、宜耕未利用土地开发为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实施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截至2009年底,该工程已投入资金30亿元,新增耕地面积37万亩,新增粮食产能7.92亿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

  江西省的做法在中国并非“独一家”。在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双重压力下,中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探索集聚土地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以图化解“增长吃耕地”之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近几十年间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46.6%,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另外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也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地少人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各类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保有量下降不可避免。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城市空间分布与优质耕地分布大部分是重合的,使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以及粮食安全的矛盾更为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小映说。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质量总体偏差,中、低产田约占67%,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1997年至2009年,中国耕地减少和补充增减相抵,净减1.23亿亩。

  王小映说,荒地复垦、建设用地整治以及后备资源开发都是增加耕地面积的有效途径,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手段,保证基本的耕地保有量。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