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谈慈善:建基金会尚不够成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陈光标谈慈善:建基金会尚不够成熟

2010年10月18日 16:28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下午,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作为评委,出现在2010安徽青年创业大赛的现场。比赛刚一结束,陈光标就被记者团团围住,问题当然离不开“慈善”这一热点话题。对于自己高调做慈善事业的举动,陈光标表示,我就是要高调,但高调不是为了我个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慈善,参与到慈善行为中来。

  -人物简介

  陈光标,男,1968年7月生。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1990年参加工作。工商管理硕士,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从事大量社会公益活动,截至2009年6月3日,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

  从没上过一次歌舞厅

  在为选手们做点评时,陈光标突发奇想,让每个参赛选手比赛后,都把银行账号留给他,给每一个参赛选手都不低于一万元的奖励,今天礼拜一上班时,就将这些奖励打到他们每一个人卡中去。

  比赛的总结,主持人留给了陈光标。

  陈光标说,这个青年创业大赛意义非常重大,对安徽新的大崛起,安徽青少年创业的推动和引导都非常有意义。他以自己经历来勉励选手,“我今天的成功就是在创业阶段永不放弃。我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回忆今天做错了什么事情。我每到一个月,会把我手机关起来,再回忆这一个月我做错了什么事情。我做企业十年来,从来没有上过一次歌舞厅、夜总会,每天只有到家里以后我心里才能放松下来,只要出了家门,我就认为有四个探头在对着我,我要做好人,我要引领青年人、做当代青年人的榜样。”

  高调是想感召更多人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事不留名”,但是陈光标的慈善行为却是非常的高调,甚至他可以清楚地记得媒体上的某篇关于自己的报道。为什么他会选择这种方式呢?

  对此,陈光标直言不讳地表示,“我感觉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我高调的目的就是想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去回报社会、帮助他人。所以说,高调不是为了我个人,是为了整个国家,我们国家现在还有3000多万贫困老百姓,相当于西方几个小国家的人口总数,很多人都需要帮助”。

  我不怕枪打出头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做事太过于张扬的话,很可能会引来其他不必要的麻烦。在媒体上如此高的曝光率,陈光标就没有这种担心吗?

  “我不怕枪打出头鸟。枪打出头鸟,那是因为鸟飞得太低,枪才会打到它。像我这个‘光标’有光的速度,枪是打不到的。”对于自己的行为,陈光标信心满满,“我坚持守法、诚信做企业,经得起人民的监督、国家的检查,我怕什么?”

  陈光标坦言,自己吃了很多苦、很多亏,但从来不叫苦不叫累,因为他心里有“两个感恩,一个感谢”。“感恩改革开放好的政策、感恩好的法制环境,感谢员工辛勤的创造,这些才成就了我陈光标,今天的中国道德模范、全国首善。如果没有这两个感恩和一个感谢,我仍然还在老家种二亩地呢。”

  好人好事不能上锁

  媒体对慈善事业的广泛报道和宣传,陈光标觉得作用非常明显,他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功德无量。

  “你们的笔头可以唤醒更多的人做好人好事,其实等于你们做好事了。”在陈光标看来,一件好事传播给十个人,就等于媒体做十件好事,传播给十万个人,等于做了十万件好事。

  “好人好事不能上锁,一定要传播出去。”陈光标说,媒体人的传播比自己的捐款更有意义,一个报道出来以后,可能会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人去做好事。“一次报道可能感染三五个人,这是一种无形的影响,你是看不到的,但这就会影响一些人去捐款,去做好事,不做坏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建基金会尚不够成熟

  陈光标确实感召了一大批人向他学习,以实际行动来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就在17日,安徽省善济公益基金会成立了,为的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基金会是做慈善事业一个很好的形式和平台,为什么陈光标一直没有采用这种形式呢?对此,陈光标表示,也有好多人建议他成立一个陈光标基金会,但他认为现在还不够成熟,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东西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陈光标现在要做的,就是对慈善的一种推动、改革和创新。”(王健 魏永)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