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将面临三大历史新机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经济将面临三大历史新机遇

2010年10月20日 08: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哪些新机遇?一是金融资本将迅速壮大,二是消费市场将加速发展,三是经济结构将全面优化。把握时间之窗,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很重要。

  “十二五”即将到来。在中国经济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的今天,在13亿中国人的巨大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热点的今天,中国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它的阶段性政策规划,无疑是海内外关注的话题。而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认为,中国现在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

  这个判断,以及据此做出的经济决策是很值得体会的。因为,综合国际国内多方面信息来看,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面临三大历史新机遇。一是金融资本将迅速壮大,二是消费市场将加速发展,三是经济结构将全面优化。为此,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对于把握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十分重要。

  首先来看中国金融资本将迅速壮大的历史机遇。未来五年,将是中国金融资本发展难得的时间之窗。如何把握好这个时间窗口,不失时机地做大做强中国金融,对于壮大中国经济的综合实力,促进中国从生产大国向金融大国的发展、从资本弱国向资本强国的发展,极为重要。为什么呢?这要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来观察。

  从国际层面看,未来五年将是全球金融主导权大调整的敏感时段。由于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少发达经济体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经济问题,而美元的持续贬值又引发了全球市场的混乱,使世界各国对美元的地位与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体量最大、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一举一动无疑会受到高度关注。

  从国内层面看,近30年来,中国基本上是以世界工厂的角色参与了全球经济。而由此形成的资本积累已达到相当规模。但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供求结构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整产业资本,做强金融资本,既有外部契机,又有内部需求,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因为从生产大国向金融大国的发展是所有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也不例外,亟须抓住这次机会。

  其次来看中国消费市场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未来五年,是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速发展国内消费市场,有效平衡内外部需求,谋求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把握全球市场大变局的有利机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构造并完善具有高度现代化和信息化特征的国内消费市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从国际层面看,有两股力量正在催促中国内需市场加速发展。一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压力。其中特别是来自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贸易平衡的压力,将促使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此时,如果没有一个健康有效的内需市场来接纳,将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二是世界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市场,从“中国制造”向“为中国制造”的转变,将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建设提出重重挑战。

  而从国内层面看,在内外部经济环境都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加快内需市场的建设,一是有利于形成以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其中消费的拉动作用将日益突出,并居主导地位;二是有利于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特别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基础性作用;三是有利于拓展新的需求,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此外,再来看中国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的历史机遇。从1979年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改革探索之中。改革探索的一大特征,就是由点到线,先行先试,点状摸索,线状推进。这种发展思路实际上是出于历史的制约而施行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在当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推行这种发展方式是有其必然性的。

  但是非均衡发展模式遗留的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合理、社会公平矛盾突出,而环境与资源的制约也日益严重。尤其在今天,内外部环境都已经变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关键节点。

  由此观察,这三大时间窗口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由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而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把握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将对中国的复兴大业有深远影响。(亚夫)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