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交易何时破局“无价无市”?(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碳交易何时破局“无价无市”?(4)

2010年10月20日 15:3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除了改进碳强度指标分配以建立碳市场价格信号以外,另一个配合机制就是引入碳税或能源税。

  目前,在国内设立碳税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就是是否会进一步加重税负本就不轻的中国企业的负担,更导致企业将额外成本转嫁到产品上。对此问题,一方面专家认为要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专家认为,为了保障经济与减排平衡发展,不能只直接引入碳税,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综合税制改革。

  也就是说,碳税的增加需要和就业税的降低同时进行,使得企业税负水平总体不增加,以保持企业经营活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降低,”邹骥说,“新的碳税或者环境税的增收要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支持社会保障,这是调整要素比价。”

  碳市场发展路径渐明

  困扰中国碳市场的一大难题一直是,所有人都知道很困难,但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意图破局,落棋的先后顺序怎样?

  虽然距离具备真正市场意义仍然颇为遥远,但整理一下中国近几年碳交易所的发展以及关于碳市场的概念变迁,首先走出CDM的局限,迅速跨入下一个更复杂以及具有市场价值的阶段已经成为各界共识。

  而即将进入的第二个阶段,即目前所探讨的热点,无论是VER,相对总量控制,还是碳税,这些手段或路径都相应于当下中国的发展阶段,即重在减排成本的控制,而非总量的控制。

  然而,如果以长远的视野来看,无论坎昆之后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如何约定,中国在碳总量控制将越来越严格将是大势所趋,控制减排成本最终将过渡到第三个阶段,即控制总量。

  并且,即使是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对待新一轮减排目标设立尚无重要成果,但全球碳市场势必将继续发展。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同时,中国自身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林健告诉本报记者,在政策压力和市场动力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碳市场融入以“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为主的国际碳交易网络,将是必然前景。而方向明确之下,结合国情和政策指引,从无到有地进行各种探索,正是目前国内碳交易所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

  这种探索暂时还无显著成果,但探索的方法以及大体路径已经成形并取得了较为广泛的一致。正如梅德文所概括的,中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将是:先自愿市场后强制市场,先商品市场后金融市场,先国内市场后国际市场。

  对于一直“举步维艰”的中国碳市场,投机潮和迷茫之后,对于发展路径的清晰共识至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宋冰 陈晓晨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