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 未来CPI仍将居于高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 未来CPI仍将居于高位

2010年10月25日 15:49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加息、CPI、负利率,很多市民对以上经济术语的确切含义不甚明了,但现实中很多生活必需品的轮番涨价还是刺痛了老百姓的神经。市民陈阿姨告诉记者 “现在一百块拿到超市里,买不到什么就花掉了。”高通胀率下,谁为老百姓日益提高的生活成本买单?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相比于负利率,经济负增长是最不能容忍的。不管CPI数据如何,只要其增速在经济增速之下,中国必须容忍。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则认为,如果CPI增幅过高发生在国内经济增速领跑全球,且很大程度影响民生时,国家应加以干预。

  -民众声音:商品涨价工资没涨

  收入增长能否赶上CPI上涨的步伐,晓弈给出的答案是否定。供职于沪上某事业单位的晓弈,发现经常光顾的一家位于云南路上的菜泡饭小店涨价了,平时常吃的菜饭涨到了7元每碗。而在2004年,同样口味,同样食材的一碗菜泡饭只要3.5元。也就是说,6年间涨了100%,用晓弈的话说,同一家店,同一碗菜泡饭,甚至连厨师都没有换。而在这六年间,晓弈的工资只涨了10%。 “涨价也没办法,人总归要吃饭”。

  退休在家的陈阿姨也难免唠叨几句,隔阵子不去超市就会发现,不是油涨了就是米涨了。前几天菜场门口的熟食店也涨价了,一家人都爱吃的烧鸭从去年的13.8元一斤涨到了年初的14.8,现如今是15.8元一斤。近半年,像三级跳一样上涨价格的还有调味品,诸如糖、姜、蒜,以及肉、蛋、奶,菜价起起落落的也不便宜。陈阿姨觉得:“看起来涨的都是些小钱,可平时生活中离不了的柴米油盐一起涨价还是让人吃不消。 ”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不同收入阶层对通货膨胀容忍度和感受是不同的。对高收入高财富的群体来说,可以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调整财产的配置,从中不但资产值不会下降,反而受益。但对于中低收入阶层,拿到的工薪除了生活开销外,如何拿出多余资产去不同资产种类间配置?如何取得投机性收益?因此,梅新育认为,中低收入阶层在通胀间承受的更多是损失。

  参与十二五规划调研的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近日表示,我国近10年,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因此十二五规划将写入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近日较为流传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吴庆则表示,工资也是物价,政府不必去干预工资,由市场决定效率会更高。

  -专家预计:未来十年将维持高通胀

  普通老百姓较为关心的是CPI上涨会否为常态,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不管CPI数据如何,只要其增速在经济增速之下,中国必须容忍。相比于负利率,经济负增长,是最不能容忍的。因此中国要容忍一个更高的通胀率。在未来至少十年内,低增长低利率和高通胀这样两低一高的状态,还将持续。同时我国经济总体仍将持续在9%的增速,CPI的增幅将维持在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9月29日,央行举行的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上,以往一直在强调的保增长、防通胀、调结构的工作次序进行了再排序,把防通胀提到了首位并提到防通胀的任务依然很艰巨。也为日后的加息做下了铺垫。

  23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表示,9月CPI以3.6%创23个月新高,10月份的CPI涨幅将比9月份更高,直到12月份才会有所下降。

  他把90%以上原因归结为食品与居住价格上涨。

  至于缘何本次CPI创23个月新高,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吴庆认为,CPI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在过去两年里国家发放的钞票太多,通货膨胀不可能推动所有价格一起上涨。价格的上涨总归是有先有后。预计产业链的上端会先期上涨,表现在资源类产品、大宗产品的价格受预期影响率先上涨,之后会推动产业链里每一个环节逐渐上涨。

  而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也是对政策预期很敏感,受货币发放量影响较大的产品。老百姓看到的现象就是产品纷纷涨价,而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国家在前两年货币量发放过多。而商品涨价时机不同亦会造成国内价格体系的混乱,而这种混乱也将对实体经济构成危害。

  提到9月份CPI数据解读,姚景源则乐观表示,对于9月份3.6%的物价增幅,不用太担忧。因为占我国粮食总产量75%以上的秋粮产量达到1万亿斤以上,实现了丰收,为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国家针对房价也在大力调控。尽管,中国房价不计入CPI。

  此外,姚景源称,1至9月份食品价格只涨了8%。且今年全年物价上涨控制在3%“能实现”。(任文娇)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