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糖油等全线涨价 通胀火上浇“油”(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棉糖油等全线涨价 通胀火上浇“油”(2)

2010年10月26日 07:2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全国糖价持续飙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为稳定糖价,决定于10月22日进行本榨季第一批国储糖竞卖。但相对于上榨季最后一批国储糖,此批国储糖看起来并无任何“降温”作用。

  22日当日早上,云南昆明、广通、甸尾报价分别上涨150元/吨,广西南宁和柳州的报价每吨也分别上涨100元,下午南宁中间商报价再涨100元,达到6800元/吨的历史高位。虽然产区集团仍有观望情况,但整体来看,产区的糖价上涨已经不止停留于之前的50元的幅度,上涨幅度有加大之势。

  而昨日高达600元的涨幅则着实令人瞠目结舌。“相对往年而言,今年糖价涨速相对过快,而且在国家投放储备糖、新糖即将上市等因素影响下,糖价涨势仍然如此疯狂,实属不正常。”对于昨日“破天荒”的涨幅和价格,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难掩吃惊。

  “糖玄宗”何时到头?

  尽管此前糖价疯涨,几乎一天一价甚至两价,但考虑未来食糖供求偏紧,业内普遍预计糖价仍有上升空间。

  最近有关新榨季产量的利好消息其实也已经陆续传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探访“中国糖都”,从探访的蔗农以及崇左糖业发展局相关人士的反应来看,今年天气对当地的甘蔗影响并不大。崇左糖业发展局人士甚至预计今年甘蔗产量还将有所增多。

  而在国际上,最近的消息称印度9月末的食糖库存为640万吨(不包括进口),这一数量较去年增长了36%,大约可维持印度国内三个月的消费需求。库存的增加加大了印度下榨季出口的可能性。目前2010/2011榨季印度的食糖产量被预计2450万吨,高于之前的2300万吨的预期。

  此外,最近全球最大食糖出口国巴西天气好转,发运速度将有所加快。“受各种利好因素影响,相信此轮糖价上涨在11月份将有所回落。”周思然认为,“但从目前来看,全球各个国家食糖库存都相对薄弱,因此回落幅度应该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一些食糖相关下游行业相继调整终端零售价。周思然担心,糖价又呈现大幅的上涨,下游行业因提价稍作缓解的利润空间再次被压缩。

  关键词

  大宗商品

  三品种强势涨停商品期货全线走强

  每经记者 张昊 发自成都

  与A股市场全线上涨交相辉映,昨日(10月25日),国内商品市场同样全线飘红。其中橡胶、白糖、棉花三品种强势涨停,有色金属期货全面上涨,而农产品期货更是热点不断,糖、油脂等均得到资金持续追捧。所有品种集体看涨,国内商品市场已乍现牛市魅影。

  商品市场全线飘红

  昨国内商品市场再次上演火爆行情。其中,金属期货完全抛开了前期加息带来利空影响,各品种全线上涨。从品种走势看,沪锌是最大亮点,主力1102合约盘中一度触及5%涨停价,报收至21170元。

  在农产品期货中,糖、棉花是本轮价格涨势最强品种。在基本面及投机资金推动下,昨日上述品种再次涨停,糖、棉花主力合约已分别上涨至6759元、26270元。不过板块内的热点并不仅限于此,油脂 “三剑客”同样受到了不少资金垂青。

  工业品中橡胶期货延续强势,1105合约以32955元价格涨停报收。

  市场强势行情仍延续

  各个品种集体上涨,国内商品市场似乎已乍现牛市魅影。

  其中,橡胶受到国内两大垦区自然灾害影响,产量将大幅减产。目前,海南和云南合计橡胶产量下降4万吨以上,相对去年已减少6%。

  产量减少,需求旺盛,这是近期刺激胶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棉花、白糖也呈现相似状况。短期内,上述情况仍无法改善,因此三大品种期货价格将继续看涨。

  此外,农产品热点也反复出现。大豆进口价格高涨,下游压榨豆油价格持续提升,而四季度恰逢菜籽油、豆油消费旺季,资金对油脂品种表现出不少青睐。

  有色金属期货方面,虽总体表现出较大库存压力,但国内经济转入正轨及通胀带来的双重影响,仍对其价格保持着较大支撑。

  因此,在上述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国内整个商品市场的强势行情仍有望延续。

  关键词

  食用油

  北京零售价陆续上调相关部门称“不缺油”

  自上周起,食用油涨价的消息开始引起多方关注,北京多家超市都表示已收到调价通知,并陆续开始调价。

  对此,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于昨日 (10月25日)表示,此轮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输入性的涨价”,并强调“国内不缺油”。商务部也于近日发文称“流通企业库存、政府储备数量充足”。(宛霞 李亚蝉 张昊)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