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杭高铁开通 长三角经济圈开进“1小时”轨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沪杭高铁开通 长三角经济圈开进“1小时”轨道

2010年10月27日 10:1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徐志摩在其名作 《沪杭车中》用“匆匆匆!催催催!”两组拟声词,来形容从上海到杭州之间的距离被现代交通工具火车打破,而在他这首小诗发表87年之后,沪杭之间的空间再一次被呼啸而过的高速列车浓缩为两个数字:时速350公里,仅需45分钟。

  沪杭高铁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出行的便捷与耗时的缩短,更是将长三角地区“一小时经济圈”的形成推向了实质阶段。

  “沪杭高铁的开通,将为沿线城市带来客源、物流等诸多方面的提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徐瑞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沪杭高铁与此前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覆盖长三角地区,并向其他地区辐射的“一小时经济圈”业已形成。

  上海到杭州:3刻钟

  10月26日上午9时,从上海虹桥站和杭州站,两列CRH380A高速动车组同时驶出,沪杭高铁正式运营。这是继沪宁高铁之后,我国又一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城际高铁。上海与杭州两地之间的距离也随之缩短至45分钟。

  也由此,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7431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的国家。

  作为国家 《中长期铁路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沪杭高铁全线设9站,除上海虹桥站及杭州站外,还包括松江南、金山北、嘉善南、嘉兴南、桐乡、海宁西和余杭站。数据显示,沪杭高铁全长202公里,总投资近300亿元人民币,项目由铁道部、上海市、浙江省及央企宝钢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沪杭高铁于2009年2月26日开工建设,2010年8月6日完成全线铺轨,2010年9月1日进入联调联试阶段。目前,沪杭高铁上海方面的始发终到站分别为上海虹桥站和上海站,杭州方面则将待2011年底杭州东站完工后,将杭州东站设为始发终到站。

  效率与成本:喜忧参半

  由于沪杭高铁开通,在上海某网络公司任职的张彬,在完成了出差杭州的工作后,可以更早地回到上海家中。“以前累了一天,想到晚上还要折腾1个多小时,有时甚至只有站票,索性就睡在杭州了。”

  张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所在的公司承接项目后,自己需要与施工队伍一起,前往外地完成施工、布线等任务。“有时候想着杭州离上海近,想连夜赶回来。”结果经历了一次“站回上海”的痛苦遭遇。

  在运力获得提升后,张彬“一路站回家”的顾虑将不复存在,他正计划今后乘坐高铁赶回上海。当然,公司将为张彬报销昂贵的高铁费用。

  与张彬的公费搭乘高铁不同,更多的人则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自费的旅客中不乏有 “被高铁”的想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民信箱网上调查平台对2500余位市民的抽样调查显示,1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去杭州,72%的受访者前往杭州目的为 “旅游”,高达84%的受访者认为高铁票价“有点高”,56%的受访者则称今后前往杭州将首选动车,其次为高铁。与之相对应,有媒体称,票价更低的沪杭间长途公路客运专线已出现“一票难求”现象。

  根据铁路部门目前公布的票价方案,沪杭间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为50对,车次以G字打头,时速250公里的跨线动车组列车为30对,车次以D打头。其中G字头上海至杭州全程票价为一等座131元、二等座82元,D字头则仍维持原动车组票价。记者了解到,眼下正火爆的沪杭间长途公路专线票价则优惠不少,浦东长途客运东站目前的沪杭专线仅售48元,相比之下,这样的价格自然抢手。

  长三角进入“1小时经济圈”

  有专家称,沪杭高铁带来的更大改变,或许将在沿线城市的发展中逐步体现。“待沪杭高铁运营一段时间后,再来看效应会更明显。”徐瑞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上海铁路局提供的资料称,长三角地区目前经济联动效应明显,人员流动频繁。根据预测,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总客流量将达到55亿人次,而长三角地区现有的铁路、公路运输能力已趋于饱和,特别是既有的沪杭铁路,目前开行的都是客车,货运列车已经基本无法安排,不能满足沿线企业的货物运输需求,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上海铁路局方面表示,沪杭高铁开通后,原有沪杭铁路上将增开货物列车12列。“沪杭高铁的开通,无论是在旅客运送,还是物流运输方面,都会有提升作用。”徐瑞华认为。

  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沪杭高铁开通后,将与早先开通的沪宁高铁一起,形成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沪杭高铁的建成运营,势必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从而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

  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预计,沪杭高铁的开通将使到达杭州的旅客每天新增3.5万人。(孙嘉夏)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