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稳价格”需先对抗输入型通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评论:“稳价格”需先对抗输入型通胀

2010年11月02日 09:16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公布的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7%,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升,反映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趋势,不过乐观之余尚需谨慎,特别是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三个月攀升,且在各分类指数中升幅最大,值得警惕。

  购进价格指数大涨使得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的判断再次得到数据支持。发达国家“二次量宽”和全球货币竞相贬值的直接后果,是黄金、铜、铝、石油等大宗商品的新一轮牛市。

  时下,发达经济体“二次量宽”步伐不断提速,市场目前广泛预计美联储本周将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日本显然已经走在了最前面,在10月5日重返零利率后,10月28日公布了高达3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细则。

  全球货币贬值的阴影下,大宗商品的投资价值功能凸显。况且,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持续增长,更为大宗商品的需求夯实基础。例如,10月国际原油价格一直稳定在80美元上方。

  因此,预计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会愈演愈烈,也将推动10月份CPI再创近两年来的新高。

  从以往经济运行经验来看,国际商品市场的上涨经过四到五个月的传导,国内企业就立马会感受到生产成本的压力,上游的制造型企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随之会上升。

  此外,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会推高国际农产品等软大宗商品价格。如果说此前国际因素对国内的影响主要还在工业资源品领域的话,那如今随着国内资源品需求的强劲增长,农产品领域备受牵连的迹象已开始凸显。2010年国际粮食减产导致国内农产品被热炒,即是有力证据。

  国内处于中性通胀风险正加大的敏感时刻。在年初政府提出的“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三大任务中,考虑到“调结构”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随着“保增长”任务的完成,短期任务就只剩下了防通胀。10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秋粮收购、稳定物价、楼市调控等四季度7项工作的背后,都隐含着抗通胀的主线。稳价格,无疑将成为第四季度及未来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输入型通胀作为一种新型通胀,虽然程度不如2007年严重,但是,治理难度显著加大。国际金融环境的风云突变,更增添了许多不明朗的色彩。

  鉴于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还会不断增强,政策面有必要提早绸缪,减少输入型通胀的国内传导环境。其一,中国的资源价格应全面重估,重构资源价格体系,直到与国际水平接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必然选择;其二,加大治理流动性环境。中国宏观经济在面临重大宏观调控需要时,更多地运用数量控制的货币政策手段,而非利率政策,利率调整更多表现为被动追赶CPI。这种做法一方面阻滞了经济体制转轨进程,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成本。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机制,理顺利率政策的传导渠道,让利率真正成为资金供求关系的指示器,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它还需要央行保持较强的独立性,能够自主地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降低社会不确定性预期等。

  □史晨昱(北京 学者)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