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经济增长已稳定 货币政策适时转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李稻葵:经济增长已稳定 货币政策适时转向

2010年11月03日 09:2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央行加息后,货币政策的走向就成了关注的焦点。按照惯例,12月份将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日有媒体称,有关部门已经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议题进行调研讨论,将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重新评估。

  昨日,在“2010年新浪金麒麟论坛”上,权威专家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物价走势等进行了权威解读。

  货币政策要从“宽松”适时转向“稳健”甚至“谨慎”

  在经济确定稳定增长时,可以考虑转向稳健的甚至谨慎的货币政策,但是,目前货币政策还未变调。昨日,在“2010年新浪金麒麟论坛”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这样回应近期一些人士对于货币政策变调的猜测。

  按照惯例,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召开。有媒体报道,有关部门已经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议题进行调研讨论,将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重新评估。

  针对“货币政策变调,已经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的报道,李稻葵表示,目前货币政策未变调。他认为,现在主要的观察点就是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否已经完全稳定下来,不再出现大规模的下滑,下一阶段整个货币政策取向讨论的变化就可以进行了。

  “一旦经济增长率出现稳定,货币政策可以从现在适当宽松的转向稳健的甚至于谨慎的货币政策。”昨日在北京举行的新浪金麒麟论坛上,李稻葵称,“当然条件要成熟,并不是说今天要转型。”

  他指出,如果增长速度下滑能够稳定住,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转变为了资产价格、物价,还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应对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政策的取向会变。

  李稻葵没有明确表示何时为货币政策可以考虑转向的时间,但他认为,这个时机必须是“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态势要基本被遏制住。”

  同时他也指出,“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遏制住,如果不发生重大意外的话,明年的经济形势增长速度应该是比较好的。”他认为,中国经济温和的物价上涨的格局,有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可能持续5年。

  全年物价指数保持3%“有难度,能实现”

  昨天诸多经济专家云集的会议上,也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未来的物价走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论坛上预计,今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不会高于3.5%。他认为,能实现3%左右的目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CPI上涨3.6%,创23个月新高。近日,研究机构纷纷预测,全年CPI涨幅将达到4%。对此,姚景源也坦承的确存在物价上涨压力。

  昨日还有权威专家也表示,物价上涨压力很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称,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明年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就业、通胀率和国际收支。

  朱之鑫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介绍开展“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情况的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这个月(10月份)物价上涨累积已经达到2.9%,当月已经3.6%,应该说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朱之鑫称。

  姚景源称,现在物价上涨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食品价格上涨为主,食品价格占了物价上涨总水平的70%,所以物价上涨确实存在压力。

  9月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新高,当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高达8%。1-9月CPI同比则上涨2.9%,而中国年初设定的CPI涨幅目标为3%左右。

  虽然姚景源认为10月份CPI可能比9月份还高,但他也表示,总体看应该是全年CPI保持3%左右“有难度,能实现”。

  “中国的CPI维持在3%上下,三个因素都起了作用。”他指出,首先是,2010年中国广义货币量(M2)料增长19%,远低于1993年的37%。其次是,对中国至关重要的粮食产量,2010年将突破1万亿斤,高于1994年通胀严重时的8900亿吨,供给充裕。再次,固定资产投资率今年预计增长24%,也远低于1993年的61%。

  中国要警惕短期内资金倒流风险

  除了货币政策,李稻葵在昨日演讲中还强调,中国要警惕短期内的资金流出。他指出,目前,中国可能处在一个“桑拿浴”,全球都是流动性过剩,但“桑拿浴”很热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很快变成“冷水澡”。

  他在论坛上指出,三种形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高度关注:首先是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的泡沫。其次是,大规模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下滑,也会带来整体的经济冲击。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