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全国服务外包人才会议召开

2010年11月03日 11: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3日电 服务外包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服务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重要内容。服务外包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80年代,其迅速的发展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服务外包正逐步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应对竞争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能耗只有制造业的20%。因此,服务外包产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随着产业链的分工、世界专业资源配置与合作,服务外包产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必将成为引来21世纪主导产业的领导地位。

  相对刚刚起步的服务外包业务的中国来说,合格人才的匮乏是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维持传统的计划经济培养模式——“以产定销”,即专业设置没有紧跟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无视和IT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知识管理和人才结构的需求,造成专业设置和需求的严重错位。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大专院校及培训机构培养了大批的学生,但服务外包企业却反映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就其原因,我们人才教育和培训工作存在两种类型人才培养上的缺位或错位。

  一、服务外包技术人才教学和培训工作缺乏体系建设

  当前,教育培训工作只关注于大批编程技术员和业务流程技术员的培训。给他们基本的外语能力、IT的较新知识和技能、行业的流程管理规范、起码的职业素养或经过所谓的“最后一公里”的培训。很显然,这种只是适合应急和临时人员的培训方式,完全无法满足服务业源源不断的、各类合格人才的旺盛需求。诸如领导能力、市场开拓、管理能力、语言技能、服务意识、职业素养等都不是在几周、几个月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二、服务外包产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缺失

  相对于上面提到技术性、基础性、一般性工作人员而言,要推动服务外包整体产业的大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可以定位为,整合产业和推动产业升级的管理人员。这种人才又分两种:一是既要懂得发包方企业和地区文化,又要精通国际商务、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和拥有广泛的商业资源的国际人才。这种人是承揽外包业务的开拓者,是沟通和协调发包方和接包方的桥梁和纽带。另一种是完全能理解发包企业文化、工作要求、业务流程,又能有效组织团队、项目管理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这种人是有效组织和保质保量完成任何工作的中坚力量。

  目前只关注ITO技术人员的培训在示范城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应运而生的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由于培训机构着重短期的培训,事实上只能够承担单一内容或临时项目的人力资源培训要求。况且,培训机构是一种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无论是师资的储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还是资源的整合,都使得培训机构想不到、也不可能着眼于形成长期、全面、创新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也无暇建立完整、系统、成熟的课程体系。

  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在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投入和支持下如何源源不断供应大批量合格人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机构实施面向经济发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学历教育改革、系统的人才培训教学和培训工作。从培养模式定位、外包所涉及的不同行业建立系统的教学和培训大纲和教材编工作,务必以企业需求和解决实际工作为准则,和服务外包企业共同探索新的人才供应之路。

  为了更好的贯彻和落实2006年《商务部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和2009年《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有关精神,以及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加强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办学。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杭州国际工程服务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计划以文思、博彦、东南融通、中软国际、奥博杰天等国内服务外包行业龙头企业人才岗位要求和内部培训方案为基础开发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建立全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联盟,最后以行业协会名义实现全国服务外包考试测评工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外语口语流利、专业知识深厚、理解各种不同文化和服务意识较强等综合素质。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