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产量大减游资炒作 农产品不涨价也难

2010年11月05日 13:48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原因分析】

  体现在零售端的价格上涨,无不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如小麦价格上涨推高方便面的成本,棉价飙涨让全棉衣服价格水涨船高。

  农产品特性使价格易暴涨

  对于绿豆、大豆、大蒜等农产品的“身价倍增”,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奚君羊说,农产品本身特性决定它相比其他产品更容易出现价格暴涨现象。 “相对来说,农产品刚性需求的特点明显,几乎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减少需求;农产品价格很难像家电产品一样,由于生产效率提高,导致成本下降而降价;一旦出现通货膨胀预期,农产品上涨得最快,从种植、收割、收购、批发到上市,每个环节都上涨一点,到最后上市的价格就会很高。 ”奚君羊分析道。

  产量减少致供不应求

  今年以来,中国相继经受北方低温、西南旱情、南北方洪灾,今年价格上涨的各种产品中部分农产品如棉花、板栗、糖、大豆等皆有减产的迹象,自然灾害成为减产源头,这恰恰是游资爆炒的导火线。

  以棉花为例,上海市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寅峰介绍说,南方多个省份洪灾,以及主产地新疆地区的棉花歉收,直接造成今年棉花产量减产两到三成。棉花生产大国印度限制棉花出口、巴基斯坦棉花遭灾大幅减产也直接导致棉花供不应求,这些成为棉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机构预测,今年全年我国油菜籽同比减产5%左右,大豆保产或减产1.3%;进口食油和食油籽折油合计同比减少4%,推动了食用油价格上涨。不久前,花生和玉米也传出减产消息,价格走高。中秋节前后的连续阴雨天气造成山东境内花生产量降低两成左右。业内人士表示,去年花生最高收购价只有7000多元/吨,而今年山东、河南等地的收购起步价就已经超过去年最高价,达到8400元/吨左右。

  西南旱情则带来玉米和蔗糖两大商品的减产,其中玉米减产的影响更为深远,作为饲料的主要成分,带动饲料价格上涨和养殖成本提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受益猪价在三季度反弹,玉米需求增加,加上夏粮减产等原因,玉米价格在三季度维持高位,玉米进口也大量增加。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今年东北玉米抽雄孕穗期遭遇暴雨天气,有减产预期,国内玉米将会继续维持高价。目前玉米价格已经同比去年上涨40%,生猪、禽类养殖成本提高,推动肉价上扬。

  涨了一年也不停歇的糖价也拜减产所赐,合计预计2010/2011榨季全国产糖量大约为1174万吨,不仅远远低于之前1250万吨的预计,甚至还未能恢复到2006/2007榨季1199万吨的水平。

  游资炒作成“幕后黑手”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各种农产品一路飙涨,导火线是南方干旱及北方低温等天气灾害引发的减产问题,而游资则利用一些农副产品季节性强、地域性显著、产量小等特点进行炒作,进而推高价格。

  以糖价为例,一年多前白糖市价一度维持在2700元/吨的水平,去年底突破5000元/吨,目前糖价相较去年同期上涨70%不止,北京糖业烟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长青认为,人为炒作是推动糖价疯狂飙升的幕后黑手。

  【百姓对策】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大宗农产品未来上涨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由于我国粮食有托底保护价,下跌的空间不大,形成我国农产品价格将逐年稳步提升的局面。

  “海囤族”拓展到年轻人

  什么涨价就囤什么,“海囤族”的勤奋是节约的法宝,小到两袋卫生纸,一瓶洗涤剂,大到两百斤大米,三四桶食用油,只要能省钱他们都不会放过。

  在这什么都涨,惟有收入不涨的年月,“囤积”自然成了一种最普遍的省钱方式,悄然现身的“海囤族”已经从过去的中老年妇女拓展到了年轻人。

  阴差阳错囤了点白糖,遇上糖涨价;阴差阳错囤了点油,遇上油涨价;阴差阳错给车子加满了油,遇上汽油涨价,小运气不断。 ”“海囤族”在微博上有些无奈也有些得意地展示自己的“胜利”成果。只有塞满了家中的冰箱和储物柜后,他们才能有些安慰地面对物价上涨。

  “团购族”守候电脑前

  相比“海囤族”的体力活,老百姓省钱也有自己的招数,那就是团购。从中餐西餐、日常用品、娱乐消费,到美容美发健体,各种产品都可以在大大小小的团购网站上抢到,低至三到五折。

  每天晚上临近12点,就有一批人守在电脑前,等待马上就会推出的最新团购内容,一顿两人烛光套餐从398元打折到198元,原价468元的美发套餐现在只要138元。尽管产品略显花哨,但和“海囤族”每次省个几元钱相比,他们的成就感显然更大,更适合不愿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品质的年轻人。(张钰芸 滕芙勤)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