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金价突破1400美元:一路高歌还能唱多久?

2010年11月09日 16:5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欧债危机重燃,加上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的效应逐渐发酵,终于在8日将金价一举推上1410美元/盎司的历史高点。新一波涨势是可持续,还是昙花一现?分析人士指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价未来走势仍将取决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货币制度的重建,而明年六月底,将是关键性的节点。

  大印钞造就大牛市

  北京时间9日上午,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黄金期货结算价触及1413.3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而在前一天的8日,金价一举突破1400美元/盎司阻力线,收于历史性的1403.20美元/盎司。

  国内金价尾随其上。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5在8日收于历史高点298.66元/克。周大福广州北京店总店专营店9日的千足金报价381元/克,较两个月前的339元/克上涨超过一成。

  广东省黄金协会首席分析师朱志刚分析,助推金价狂飙的因素有:

  首先是美元贬值的担忧。尽管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已被市场提前消化,且6000亿美元属预测值的低位,对于流动性泛滥的恐惧还是战胜了疑虑。当各国争相印刷钞票,黄金等硬通货成为避风港。

  其次是欧债危机风波再起。有消息称爱尔兰有意向欧盟求助,以缓解国债销售不利的局面。出于对冲爱尔兰等国家主权债务债券违约风险的考虑,投资者涌向黄金市场。

  再次,各大黄金ETF对金价推波助澜。据汇金网监测,全球最大黄金ETF——SPDR Gold Trust8日将黄金持仓量增加2.43吨至1294.196吨,IShares持仓量增加1.52吨至104.41吨。

  量化宽松两面受压 金价涨势成疑

  解铃还需系铃人。黄金牛市根起于美联储大肆印钞,后市如何,还是需要从量化宽松政策入手。

  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认为,尽管外界对于第二轮量化宽松造成的流动性多有猜测,但美联储执行量化宽松将受到国内外双重压力,怎样“放水”,以及“放水”的频度、节奏都会受到影响,进而使得量化宽松难以达到预期规模,金价涨势失去支撑。

  美国方面,由于共和党重新控制众议院,对政府发放国债、两房债券产生极大牵制,美联储印的钞票进入债券体系更加艰难。同时,如果经济未能如期重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修复缓慢,失业率高企造成个人消费低迷,基础货币的投放难以帮助广义货币规模扩张。

  即将召开的G20峰会上,预计各国将针对汇率问题向美国施压。如果全球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美国也将得不偿失。更严重的是,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造成美国输入型通胀,将倒逼美联储加息。今年秋季广交会一期,六月以下订单占据88%,预示六月内美国进口中国产品暂时不会大幅度涨价,但明年的春季广交会之后,情况很可能发生改变。因此,明年六月底将是一个关键节点,如果美国CPI超过2%,估计美联储将重新考虑利率水平。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与量化宽松命运息息相关的金价走势,将承受更大压力。

  金顶黄金投资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陶行逸认为,长期黄金走势看好,但短期内来看,当前金价已经充分体现了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后市上升空间不大。近期欧债危机再次暴露,将推高美元汇率,从而打压金价。

  相比较而言,朱志刚的看法更加乐观。他表示,由于全球宏观经济低迷及汇率起伏剧烈,投资者心态依然脆弱。预计到明年底之前,可能出现1500美元/盎司的近期顶点,而这波大牛市将持续两三年,直至“全球宏观经济真正好转,以及美元汇率保持稳定”。

  投资者多元化选择

  金价的一路高歌,让追涨不追跌的中国投资者心动。金条、金币、黄金首饰、纸黄金、黄金T+D、黄金期货……在诸多黄金投资品中,应该如何选择?

  朱志刚表示,投资者的资金水平和风险偏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当前金价已经攀升到了历史性高点,风险逐渐积聚,普通投资者不宜参与炒作。如果希望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实物黄金是较优的选择,比如金条、金币等。它们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长期持有,变现较为容易。

  如果希望分享黄金牛市的盛宴,同时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可考虑纸黄金或黄金T+D等衍生品。利用杠杆效应以小搏大。

  不少黄金生产企业的股票受益黄金牛市,涨势甚至超过金价。朱志刚表示,如果投资者已经手持其他黄金投资品,则没有必要再选择股票。一来这类股票与金价同涨同跌,呈现正相关,无法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二来当前黄金生产企业的股价已经处于高点,只有炒短线的机会,无法长期持有。

  朱志刚建议,黄金资产占据总资产的比例不宜太高,以15%左右为佳。在全民炒金的热潮中,投资者尤须提高警惕。(记者付航)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