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贸易双顺差凸显创新能力不足 专家纵论破局求解

2010年11月10日 20:2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十二五”经济转型已成为共识。然而,自主创新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当自主创新缺乏动力、制度困局摆在眼前的时候,如何破解成了关注的焦点。在刚刚闭幕的2010年浦江创新论坛上专家指出,常年的贸易双顺差实质是自主创新乏力的直接体现,要实现突破,需从根本上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真正让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通过竞争迈向市场化。

  贸易双顺差凸显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是一个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国家。从1989年开始,除了1993年之外,年年都有经常项目顺差,近年来增长速度非常快;而资本项目的顺差,则从改革开放就开始了。双顺差多年的结果,就是积累了2.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说,“过去我们恨储备太少,现在却愁储备太多。”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双顺差意味着什么?

  “首先,应该看到,我国出现双顺差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不可能指望向美国借钱生存,但长期维持国际收支双顺差,却是有损失的,尤其是购买美国国债;其次,正常的逻辑是,如果国家引进外资,应该将其转变为经常项目逆差,因为我们向美国借钱不是为了买美国国债,而是应该购买机器设备、技术等促使经济增长的实物,但事实上我们并非如此;第三,最近出现的美元兑换其他货币贬值的问题,这就使中国外汇资产出现了资本损失;第四,美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国债占GDP比重达到90%,我们须对此警惕。”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象?余永定认为,一是因为一些扭曲的政策致使中国的投资回报率过高,以至于美国发行国债获得的资本,在华投资获益并偿还国债后,照样盈利;二是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不能有效地分配资金,以至于不少工厂不得不去引进外资;三是“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让外资把中国的投资机会占掉了。如果我们能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投资回报率,是能够大大缓解甚至很大程度上纠正目前面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余永定表示,政策措施的调整只能起到部分作用,“技术创新的缺失导致我们自己的投资效率低下,才是关键问题。如果投资收益率提高了,我们很多企业家和投资者也就不会把钱拿去购买美国国库券了。”

  “这其实是一个国家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就只能进口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双顺差的本质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直接反应。”

  自主创新以什么为主体?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脚点在哪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认为,应该“从技术、产品入手,在实践中证明中国企业可以实现自主创新。”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郭为表示,企业最能了解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而一旦企业生产的产品让“客户离不开的时候”,就拥有了市场的主动权,“例如美国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从音乐播放器到iPhone到iPad,就能不断创造新的需求。”他建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

  事实上,今年7月启动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上海市试点工作,已经将企业放在了上海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位置。为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海不仅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创新服务平台,而且还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城区。

  2010年浦江创新论坛秘书长梅永红表示,我国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有很多,“如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77条政策,三分之二是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而且在很多领域已经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又如以前高新技术产业认定更多注重生产的产品而不是创新能力,而新的政策开始强调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等等,更多地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企业通过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也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华为、中兴、奇瑞、吉利等企业,都是颇具实力的民族创新品牌,他们的发展使得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非常明显。”路风说。

  然而,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短视行为。梅永红介绍说,自己曾与一位汽车企业的负责人交流,对方表示自己开展创新有很多困难,因为作为国资企业有利润考核的指标,“他的目标就是保值增值,怎么样满足这个要求,那当然是招商引资。上半年签了单子,下半年利润就回来了。”

  体制改革如何打开市场化出路?

  郑新立建议,化解企业创新短视的难题,需要建立新的企业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随着技术的进步,无形资本在企业当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多。作为国资委,应该将无形资产纳入国有企业的考核中去。”

  但是,仅仅如此,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李书福可以搞研发,他的企业汽车产量才有几千辆就大胆地研制出了新车型,而国有汽车企业的老板,没有上千万的产量是不可能谈研发的?这还是涉及体制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余永定说。

  专家表示,其实很多企业家和地方官员都认识到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是要走向自主创新,却没能往这个方向走。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化。

  梅永红了解到,一些企业负责人之所以无法创新,一是因为现有的考核制度只注重利润和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创新的风险让企业负责人不敢轻易尝试,三是创新缺乏人才。“相比于民营企业可以自由掌握、以高薪吸引人才,国有企业则必须由相关部门核定人员的薪资,缺乏竞争力。”

  “今天讲经济转型,如果单纯就技术谈技术是没有出路的,应该把眼光延伸到现有的管理体制中去。”梅永红说,“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当经济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中国的经济改革必须进一步市场化。”

  余永定建议,应该从加强竞争开始推进市场化改革。“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只有发挥出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才可以再上新台阶。”(记者罗争光、张建松)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