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美国印钞机拉开“被通胀”时代帷幕

2010年11月12日 07:3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二十国集团(G 20)于11月11-12日召开首尔峰会,这也是年内最后一次减少各方分歧的商讨舞台。期间美联储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成为热议话题。G 20峰会紧跟着美联储Q E 2的出台,元首聚首,为其他国家“讨伐”美国滥发货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美联储的新措施令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导致热钱大量涌入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输入型通胀,也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隐患。各个国家市场。量化宽松政策已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波动仍在蔓延。

  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忧虑争论仍在继续

  美联储北京时间11月4日凌晨公布第二轮“定量宽松”(Q E2)规模定为6000亿美元,同时把基准利率维持在0至0.25%的区间不变。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将根据8月份做出的决定,每月购买大约350亿美元国债以取代将陆续到期的抵押贷款债券。因此,美联储预计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购买8500亿至9500亿美元的国债。紧随其后,日本也加入了美国的“定量宽松”梯队,日本央行11月8日表示,将在本月11日购入1500亿日元(18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旨在刺激消费和对抗通货紧缩。这意味着日本新量化宽松计划在本周正式拉开序幕。

  美联储大量印钞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屡创新高,美国滥发美元的做法遭到了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以及一些新兴经济体的一致批评。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达了对美国这一货币政策的关注和质疑,并表示将在首尔峰会上坦率地与美方交换意见。加拿大财长费海提也表示,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将成为G 20讨论的重要议题。专家预测G 20首尔峰会间汇率问题将最热话题,美国将成众矢之的,峰会很能出现合围美国的局面。同时,滥发也将促使集团反思国际币体系改革问题。

  目前,美国失业率仍达到9.6%,而国内生产总值(G D P)增速却只有1.7%,核心通胀率甚至不到1%。面对这种形势,美联储似乎别无他策。然而许多经济学家仍在怀疑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担忧其对全球其他经济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并不能够产生可观的效果。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使新增的流动性迅速进入实体经济变为资产。反而是直接流入金融机构和海外,催生新的资产泡沫。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甚至表示,美国作为史上负债最严重的国家,实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可谓作茧自缚。除了导致负债加重、美元泛滥、货币市场混乱外,美联储量化宽松无论在短期抑或长期均毫无成效,再次“启动印钞机”无异于火上浇油。

  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批评美联储的新措施令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导致热钱大量涌入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输入型通胀并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隐患。美联储首次把定量宽松作为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如若这种工具“常态化”,则给各国政府提出了一个长期的新课题。

  业界对于美联储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政策将产生的效果不甚乐观,三次量化宽松的呼声却又袭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西半球部门主管尼古拉斯?埃萨吉雷9日表示,美联储可能将不得不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他表示,“虽然我们认为美国目前的经济局面还不足以差到会陷入双底衰退,但是经济增长可能维持在非常迟滞的水平,从而促使美联储不得不进一步采取非常规措施。”市场预期,如美联储继续施行Q E3,海量美元会像潮水一样冲击各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均对此心存恐惧。

  CPI创近期新高 通胀风险、加息压力大

  统计局11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 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扩大了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同比创24个月以来新高,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中金公司宏观经济分析师认为,控制通胀已成为目前首要任务。10月C P I创25个月新高,显示出通胀压力严峻的形势,在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加息压力比较大。前期公布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也认为,未来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并强调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专家分析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之一就是管理通胀预期,因此长时间的维持负利率状态是不可行的。所以说,为了将C PI再创新高压力下,央行在年内再次加息是完全可能的。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专题:G20首尔峰会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