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亚洲版IMF浮出 中国和日本候选人或出任领导人

2010年11月17日 14:4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东亚“10+3”机制(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上成立的外汇储备库,近期将在新加坡成立一个执行机构。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10月底召开的新一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明确了加快推进这一机构设立的进程。这意味着,一个更具有区域色彩的“亚洲货币基金”(AMF,Asian Monetary Fund)即将起航。

  这个机构的名字被称为“东盟+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SEAN+3 Macroeconomic Research Office,AMRO)。该机构的职能,一是研究评估区域经济,二是明确东亚储备库资金的使用机制。

  目前,这个机构的领导人由哪个国家推荐的候选人出任仍未决。据了解,10+3近期的副财长会议将专门就此进行讨论,并最终确定执掌该机构的具体人选。

  出资份额博弈

  在东亚金融整合的过程中,中国、日本都有意主导这一进程。关于东亚储备库的建设,就经历过一轮主导权之争。

  2008年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ADB)年会确定了成立规模达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在最初的设计中,800亿美元是按《清迈协议》双边协议规模出资,出资方主要是日本、韩国、中国和东盟的新加坡。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四个国家之中,新加坡的金额很小,因此主要是中日韩三国出资。刚开始时的方案是日本、韩国、中国三方的比例大致为3:2:1,中国位居出资方第三位。

  这个比例显然并不符合中方意愿。之后的2009年2月,各方决定将储备库规模扩大到1200亿美元,同时还确立了东盟10国出资20%,中日韩三国出资80%的原则。

  但之后就80%的份额如何在三国之间分配展开了博弈。为了能够掌握基金主导权,中国和日本都想承担更多的份额。

  2009年5月3日,中日韩三国财长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就三方对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出资份额最终达成共识。中国、日本各出资384亿美元,韩国出资192亿美元,分别占储备库总额的32%、32%和16%,总计80%。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在这一格局中,中国与日本实现了并列出资第一。但实际上,背后日本主导的色彩依然浓厚。

  “中方出资的384亿美元或32%的比例,是包含中国香港的42亿美元;另外,东盟出资的240亿美元,有200亿美元实际上是日本提供的贷款,渠道是官方开发援助ODA。这样列起来,日本依然占据该机构出资份额的主导位置。”这位人士说。

  谁来担任领导人

  鉴于AMRO的作用,该机构的最高领导职位自然成为中国和日本,以及其他国家之间争夺的目标。在出资份额博弈之后,实体机构AMRO的领导权成为一个新的博弈焦点。

  “不仅是中国、日本有意领导这一机构,其他国家也加入了进来。目前的情况是,中、日、韩各推荐1位候选人选,东盟推荐3位候选人选,最后敲定领导人。”前述人士告诉记者,日本方面推出的可能是一位专注亚洲和外汇事务的财务省高级官员,此外泰国央行副行长班迪德·尼加萨温(Bandid Nijathaworn)也成为推荐人选。记者未能获知中国的推荐人选。

  “综合来看,AMRO机构领导人从日本或中国推荐的候选人中胜出的几率较大,因为两国是并列的最大出资人。但也会有一种方式,就是中日两方达成妥协,双方轮流领导AMRO,但这也有一个谁先来担任领导人的问题。”前述人士告诉记者。

  在之前的讨论中,该机构被确定设立在新加坡。

  亚洲版IMF而非BIS

  虽然在出资份额和领导权上有博弈,但对于AMRO机构的定位,各方则接近达成共识,即该机构是一个实体机构。这就决定了该机构是往亚洲版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展,成为一个AMF(亚洲货币基金)的雏形。

  一位参与决策咨询的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要成立的AMRO,或者整个东亚外汇储备库的方向,有过一种辩论:是成为亚洲版的IMF,还是亚洲版的BIS(国际清算银行)?前者的实务性更强,后者则更具有咨询意义,没有约束力。

  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在东盟和中日韩三国的讨论中,最后倾向于建立一种类似IMF的操作机制。这意味着AMRO将是一个实权机构,将在目前1200亿美元地区储备库资金的使用上发挥很大的作用,不仅负责执行标准的执行,还将负有评估、监测等职能。

  “这就类似于目前IMF的相关职能,是一种对AMF(亚洲货币基金)的真实探索。”他说,“AMRO成立以后,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对东盟加中日韩13国进行经济运行监测,和IMF的运作一样,研究区域性地区经济;第二是要研究,一旦个别国家发生困难,需要动用储备库的资金,是应该参照什么样的贷款政策,要确立整套机制。”

  据介绍,AMRO初期将先设立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各找一个领导人,下面带两位经济学家,运转一段时间以后到第二阶段,机构人员再扩大,人员规模从十多人翻倍到二十多人。(徐以升)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