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管住钱袋打击囤积居奇 堵疏并举抑制价格上涨

2010年11月19日 10:5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目前,我国正为价格过快上涨、通胀压力愈来愈大所苦。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创25个月来新高,并且已连续4个月超过3%的通胀警戒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上涨了31%,创2年来的新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此轮通胀压力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我国通胀压力的形成是一种“内外夹击”、“偶然加必然”的多因素综合症,是一种混合型的通胀。它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的成本型通胀因素,也有因货币超发带来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因素,还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因素的作用。它既是我国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现象,还夹杂着今年灾害性天气、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等偶然、突发性因素。因此,对于这种通胀压力,不能简单地从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等理论方面做文章,而应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缓解通胀压力,方法有多种,世界各国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价格管制,这是最原始简单的方法,但负面效果较多;二是通过财政、税收、货币等金融政策来调控,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三是通过升值本国货币来减缓输入型通胀,这种做法很容易对出口以及国内经济造成影响;四是通过减税以提高经济效率;提高居民收入来对冲通货膨胀的影响。综观这些措施,可以简单地用“堵、疏并举”来概括:既要堵住通胀压力形成的原因,还要疏通国内外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恶性通胀的发生。

  第一、对于国内货币超发,宜用“堵”的手段,应收紧流动性,管住钱袋子。

  通胀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国内价格上涨需要多印发钞票,而多印发的钞票反过来推动价格上涨。因此,即使超发的货币不是引发通胀的唯一因素,但至少是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货币超发”这个因,才有通胀这个结果的发生。

  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引致货币需求的扩大,以及大量外汇流入,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相继实行了宽松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2009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2010年预算为7.5万亿,两年共超过17万亿,这在以往至少是5年以上的信贷增量。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截至10月末,我国M2余额为69.98万亿元,占GDP高达180%以上,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位居第一(而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3)。如果按照央行设定的17%的M2增速计算,两年之后M2规模就将达到100万亿以上。如此巨额的货币,放到任何一个行业或某一类产品,都会引起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

  第二、对于因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贬值,大量热钱流入我国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的现象,宜“堵、疏并举”。

  首先,要充分利用一些国际组织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避免一些国家以邻为壑引起货币战争,从而导致国际金融震荡。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