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房地产“泡沫”拖累经济 爱尔兰向欧盟伸手求援

2010年11月23日 08:5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爱尔兰总理布赖恩·考恩21日说,政府向欧洲联盟提出财政援助请求并得到批准。欧洲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22日开始讨论援助爱尔兰方案细节。一些媒体先前报道,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考虑注资500亿欧元至1000亿欧元,注资规模取决于是否仅援助爱尔兰银行业。

  将房地产当成经济命脉

  欧洲第二富国成“病猫”

   继希腊之后,爱尔兰成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第二个牺牲品。

  曾经的繁荣并非空架子

  爱尔兰不是“翻版”希腊

  从1996年到2007年,爱尔兰平均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2%,由此赢得了“凯尔特之虎”的美誉。按照居民人均GDP计算,爱尔兰一跃成为欧盟第二富庶的国家。

  客观地讲,爱尔兰的经济繁荣并非只是空架子。自20世纪中期以来,爱尔兰政府就相当注重高新技术发展,推行科技兴国战略。无论是出口,还是吸引外来投资,爱尔兰也都表现抢眼,由此促成了经济腾飞。

  如果说希腊陷入危机是因为多年来疏于巩固财政,大手大脚花惯了,那么爱尔兰也绝非希腊的“翻版”。在截至2007年的13年间,爱尔兰没有一年预算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即欧盟财政纪律划定的上限。实际上,爱尔兰在这13年中仅有3年出现财政赤字,在欧元区成员国中属于严守财政纪律的“标兵”。

  从当初的“凯尔特之虎”沦落为今天的“病猫”,爱尔兰的大起大落简而言之,都是房子惹的祸。

  在爱尔兰十几年经济繁荣的背后,一直潜藏着隐患,那就是房地产泡沫的不断积累,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房价一路飙升。

  房价一路飙升房屋闲置

  爱尔兰遭到银行“绑架”

  从1995年到2007年,爱尔兰房价平均上涨了3~4倍,房价相对家庭年收入的系数也从4增长到10。从1996年到2006年的10年间,爱尔兰房地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翻了一番,从5%提高到10%。房地产业逐渐成为爱尔兰经济的命脉和重要增长动力。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房地产市场骤然萎缩,金融体系岌岌可危。由于大量房屋被闲置,爱尔兰甚至出现了多处“鬼镇”。

  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爱尔兰政府不得不耗费巨资救助本国银行,把银行的问题“一肩挑”,从而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据爱尔兰政府9月底公布的数字,救助本国五大银行最多可能需要500亿欧元,爱尔兰今年的财政赤字将猛增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2%,由此掀开了债务危机的序幕。房地产业绑架了银行,银行又绑架了政府,这就是爱尔兰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背后的简单逻辑。

  反思:警惕“债务炸弹”

  希腊也好,爱尔兰也罢,陷入债务危机的诱因不同,却都是因债务而起,前者是政府大把花钱引发公共债务,后者是银行大胆放贷导致坏账成堆,但最终都将由国家托底,进而演化为主权债务危机。

  两个案例再次警醒人们,在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环境下,任何超越其实体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与投资都可能转化为“债务炸弹”,未雨绸缪地调节资产负债表,维持稳健的负债水平将是何等重要。 (新华)

  为免破产 伸手“要钱”

  爱尔兰总理布赖恩·考恩21日说,政府向欧洲联盟提出财政援助请求并得到批准。

  爱尔兰财政部长布赖恩·勒尼汉21日晚些时候在内阁会议上建议政府正式求援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理考恩会后确认,爱尔兰方面已递交援助申请。

  不过,具体援助数额尚不清楚。勒尼汉在内阁会议前说,“不会是三位数”,也就是说,援助总额大约为数百亿欧元。

  一些媒体先前报道,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考虑注资500亿欧元至1000亿欧元,注资规模取决于是否仅援助爱尔兰银行业。

  谈及求助原因,勒尼汉说:“显然,政府要权衡多种考虑,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部长,我相信,国家以一种稳定的方式筹措资金至关重要。”

  爱尔兰是欧元区第二个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的国家。

  今年5月,饱受主权信用危机困扰的希腊成功获得1100亿欧元分期援助,暂时逃离国家破产的命运。

  拿人手短 援助有条件

  各方仍在协商爱尔兰获得援助应附加哪些条件。

  爱尔兰旅游、文化与体育部长玛丽·哈纳芬告诉爱尔兰广播电视局电视台记者,政府已完成制定4年期财政紧缩方案。方案定于25日公布,但仍需获得欧洲官员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

  路透社报道,这份紧缩方案预计新增一项财产税,同时削减福利和公共支出。高收入阶层的减税措施可能也将作废。另外,爱尔兰要想获得更广泛国际援助,重组各大银行势在必行。爱尔兰财政部长布赖恩·勒尼汉21日说,银行规模将变小很多,它们可能考虑出售非核心资产。

  欧洲决策者担心,爱尔兰财政危机将蔓延至其他赤字高企的欧元区成员国,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从而构成系统性风险。

  爱尔兰工会组织警告,进一步削减财政措施可能在全国引发动荡。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