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娃娃基金经理”挑战基民神经(2)

2010年11月26日 09:3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成熟的基金经理的证券从业经历一般要达到10年,具备公募基金投资管理实战经验,并且至少经历过一轮牛熊市的考验。”一位基金评价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在目前的公募基金市场上,具备了10年以上的证券从业经验并完整的经历过一轮牛熊市的基金经理可谓屈指可数。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任职时间偏短,新基金经理的操作方式往往比较稚嫩,在市场发生剧烈波动的时候更是如此。“姜还是老的辣。”一位基金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要想培养出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没有3-5年的时间是很困难的。

  基金“用工荒”促“娃娃基金经理”上位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匆忙把这些刚入行不久的人员扶上基金经理的位置颇有些无奈。

  W IN D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11月25日,基金总数已经达到了674只,份额24858亿份,总资产2.45万亿元。今年1-11月,新基金发行数量就达到了144只,发行份额2478亿份。而仅在2010年11月份,新发基金产品的数量就达到了31只。

  面对基金产品数量的迅速扩容,基金公司的人才贮备并没有准备好。济安基金评价中心研究显示,2006年到2008年基金行业的从业投研人员增长比较匹配,投研人员和产品数量的比例维持在3:1以上。但从2009年开始公募基金产品迅速增加,专户产品又陆续设立,2010年以来基金公司又迎来了基金产品的多通道审批,运作规范的基金公司可以在产品发行上放开手脚。2009年开始,基金行业的产品和投研人员的增长就开始出现不匹配,2010年更是如此,于是打破常规的提拔、不惜血本的相互挖人、一人兼任数只基金、包括投研一体化成了应对之道。由于超常规的提拔,众多证券从业年限偏短,缺乏甚至是根本没有“实战经验”的基金业研究人员便被基金公司匆匆扶上基金经理的位置。

  另一方面,由于从业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极度缺乏,基金公司开始频繁的互挖墙角,基金公司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的人才流失极为严重,这也促使其纷纷开始采用内部培养和选拔机制,众多新人也因此有了上位的机会。

  此外,由于激励机制的缺乏,一些老牌基金经理在公募基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人脉关系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数都投奔了私募基金,更是造成了基金经理的“青黄不接”。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便是今年9月份,莫泰山辞去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职务。莫泰山的其此次离职,在业内造成的影响甚大。有人称之为“公募基金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物、影响力最大的一次转会”。

  分析人士表示,基金经理大多先在券商或银行担任行业研究员或分析师,随后进入基金公司担任研究员,然后再做基金经理助理,最后被提拔为基金经理。但问题在于,一旦研究员升级为基金经理,作为基金最为基础的研究部门如何补缺?

  在基金公司的架构中,投资部与研究部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门。而在基金公司的梯队培养中,研究部又往往担负着为投资部分“输血”的职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行业研究员已经是身兼数“业”,负责两到三个行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而对于研究员来说,上市公司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研究员走上基金经理的岗位,无疑将会使得原本就不足的人手更为捉襟见肘,也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研究部门的整体研究水平。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