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非动车组乘客迟到车票作废 旅客质疑新规太霸道

2010年12月01日 15:17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今天起,铁道部最新修订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正式生效。新规将原来分别针对普通列车与动车组列车的相关细则进行了整合,在车票改签等方面给动车组旅客实行“优待”。不少旅客质疑铁路部门执行标准不够人性化。

  开车后只有动车车票可改签

  旧版《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旅客如需改签,最晚可在开车后2小时办理。新规的变化是,持普通列车、快车、特快车的旅客,一般情况下,须在列车开行前办理改签,如果误点,车票将自行作废。只有特殊情况,比如因病等情况、并持有医院证明,在站长同意后,可以在开车后2小时内办理改签。

  不过,新规对动车与高铁旅客改签给予了“优待”:持动车组列车车票的旅客改乘当日其他动车组列车时不受开车后2小时内限制。动车旅客如果没有赶上列车的话,车票不会作废,还可以去办理改签手续。另外,高铁旅客如果误车,可凭票在当天任意改乘其他同区段的列车。

  铁路新规还提出,“除特殊情况并经列车长同意的外,持低票价席别车票的旅客不能在高票价席别的车厢停留。 ”这一条款意味着,不同席别车厢之间的旅客,不能随意“串门”走访。

  乘客质疑新规不够人性化

  针对铁路部门 “优待”动车组旅客,不少购买普通列车车票的旅客都提出了质疑。今天上午,一名乘坐K290次列车,准备去成都探亲的旅客对记者说,由于担心会误车,他清早6点多出门,7点刚过就赶到了车站。“这趟列车是上午8点45分发车,我必须赶早出门,否则高峰一旦堵车,花400多元钱买的车票就要打水漂了。 ”

  该旅客认为,铁路对非动车组采取“一刀切”的改签规定非常不合理。“难道就因为动车车票贵,铁路部门才特别优待? ”

  还有些旅客表示,铁路部门在列车晚点时,除了致歉,从来不给旅客任何补偿,现在却规定普通列车旅客误点,车票就要作废,实在有些说不通。“凭什么只许铁路晚点,就不许旅客迟到,这样的措施太霸道,太不人性化了。 ”

  差异化服务是行业惯例

  对此,一些铁路内部人士解释,铁路新规并未“歧视”普通车旅客,只是根据行业惯例,实施差异化服务。

  “另外,长途列车向来都是‘黄牛’票贩囤票的主要目标,现规定开车后不能改签,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违法成本。 ”该人士还表示,新规定并没有很死板地强调普通票开车后一定不可以改签,并增加了“特殊情况经站长同意可改签”等细则,也是希望能给旅客提供更细致的服务。

  其他新规

  儿童票:标准放宽到1.5米

  新版 《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将儿童半价票标准 “长高”了10厘米,原来规定身高1.1-1.4米的儿童可购买半价座票,现在是身高1.2-1.5米的儿童可购买半价座票。

  铁路上海站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出站口将是检测儿童身高的主要地点,如发现身高超过1.5米的儿童使用儿童票乘车,将被补收差额。

  学生票:增加3条限制

  与旧版规定相比,学生票也增加了3条限购规定:学生证没有按时办理学校注册;学生证优惠乘车区间更改但未加盖学校公章;没有“学生火车票优惠卡”、优惠卡不能识别或者是优惠卡芯片存贮的信息,比如乘车区间、学校信息与学生证记载不一致的。

  这些情况下,铁路方面将不再发售学生票。

  直达票:中途下车失效

  新版《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还增加了直达票、通票等用语。现在的长途火车票上大都印有“2日或3日内有效”的字样,即旅客乘普通列车,中途因事下车后,如办理中转签证手续,2日内或3日内可继续乘车前往目的地,不需再买票。而按照新规定,非伤病等特殊情况,中途下车前程(即中途下车站至票面终点站)车票都将失效,但该规定不适用于持通票(从发站至到站需中转换乘的车票)的旅客。

  出站时:不再回收车票

  铁路原规定,“车站对已使用完毕的车票应回收。旅客需报销时,应事先声明,站、车将销角的车票交旅客作为报销凭证。但学生票不给报销凭证。 ”

  铁路新规删除了出站时回收车票的条款,将已用车票的处理权留给了旅客本人。

  相关链接

  铁道部拟推铁路“一卡通”

  近日,铁道部与中国银行宣布启动银联标准铁路预付卡项目合作。铁道部所属单位、中国银行及中国银联等相关机构将筹建合资公司,并以该合资公司为运营平台推出银联标准铁路预付卡,并有望在高铁线路率先使用。

  这种铁路预付卡是非接触式的银行卡,只要在刷卡机上一晃就可刷卡成功。铁路人士介绍,此卡主要针对频繁乘坐火车的差旅人士,有望在一些高铁线路和动车线路上率先使用。

  “铁路网络订票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技术方案基本确定,相关准备进展顺利。 ”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石凯峰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