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全面稳价令”出台立竿见影 专家忧治标不治本

2010年12月07日 09:57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调控物价“国16条”的出台,更多是试图在政治、经济、社会上达到一种稳定的心理预期,行政手段恐治标不治本

  严峻的物价上涨形势,让政府“调控之手”频繁出招。

  11月20日,《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后被称为“国16条”)出台,要求地方根据情况出台细则,形成全国范围的维稳价格。

  此前3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就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提出了4项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完善补贴制度、增强调控针对性,以及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等。

  “当前通胀压力已经很大,政府密集出台的一揽子政策,会起到引导预期的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同比上涨62.4%。此前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4%,较上月“轻松”攀升0.8个百分点,涨幅创25个月来新高。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了10.1%。

  张永军说,与1993年、1998年的调价措施相比,“现在的调控更为全面,而且出台全面配套措施的速度很快。”

  在“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一项中,“国16条”提出,调价方案要审慎出台,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连续频繁出政策,说明决策层认为通胀会变成危险,不过行政性手段的效果不明显。”谢国忠说。

  尽管如此,地方政府已经在积极从严落实“国16条”,甚至有第一个“限价令”出手。自11月10日起,福州市开始对大白菜、空心菜等4种蔬菜实行政府指导价,差额由政府补贴;紧接着,福建省要求各地借鉴福州菜价调控经验,制定灵活有效的临时调控措施。

  上海市发改委也表示,必要时将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等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并在价格上涨压力较大情况下,不考虑出台新的调价措施。

  中央政府调控物价的决心和力度正在逐步体现。按照“国16条”的精神,在11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办公厅督促检查稳定物价工作动员会上,决定部署组成国务院督查组,赴各地开展督查,重点了解有关地区价格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供求和价格变动情况。

  11月底到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商务部、民政部、工商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组成六个国务院督查组,相继奔赴全国18个省区市督促检查工作。上次国家发改委牵头启动督导组是在2007年。

  近期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市场对于“国16条”做出的反应,以及短期成效。

  根据国内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价格的监测,11月24日收盘价格与前期高点相比,国内铜、锌、棉花、豆油、白糖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跌幅均超过10%;棉花跌幅最大,达23.6%;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籼稻价格跌幅平均为6%左右。

  “当前价格的持续上涨,背后反映了市场比较混乱,投机因素较多。”法国巴黎证券陈兴动分析说。观察人士认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说明,前期市场的过度炒作行为使得价格脱离了供求基本面,资金获利回吐后快速撤离。

  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监管,只是此次物价调控策的一小部分,政府愈发注意各种手段在治理通胀问题上的平衡。

  相比于过去的调控物价政策,更值得注意的一个亮点在于提出了“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具体内容是,要求各个地区根据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

  “过去的补贴都是短期内实行的,而现在最低工资标准、补贴与价格水平挂钩,可能会形成制度化的东西。”张永军说。

  当前中国内地物价上涨中食品占比很大,而且对低收入者影响大,但统计方法上没有表现出来,而香港就有专门针对低收入阶层的统计方法和数据,补贴的准确度也更高,值得借鉴。

  “国16条”颁布后,地方政府已经行动,在补贴方面,主要实行临时补贴政策和已在试点的社会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来源:《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徐淑君 王露)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