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粮食“七连增”意味着什么 是经济克服困难前提

2010年12月10日 22:5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七年增产,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连续四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有史以来未尝有过。这是先后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一系列极端气候导致特大自然灾害获得的七连增,值得特书大书。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表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农业列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高瞻远瞩,表明我们党“三农”决策无比正确。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在GDP中比重不断变小、农村人口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不仅关系农村繁荣稳定,更关乎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局。

  我国粮食生产“七连增”,堪称历史罕见;我国宏观经济克服种种困难,保持连续稳定增长,也是历史罕见。二者重合决非偶然,前者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后者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一旦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我国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波澜”。2003年、2004年那一轮物价上涨,就是主要由粮食减产、粮价大幅上涨推动的。粮食价格及受其影响的食品价格占CPI的权重在1/3左右,而且需求是刚性的。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测算,2004年前8个月,粮食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8%,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5个百分点,占当时CPI上涨推动因素的近九成。可见粮食生产、粮食价格对于稳定物价、稳定宏观经济形势至关重要,可以说牵一发动全身。

  值得强调的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伴随的是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既要让广大市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衣食无忧,也要让种粮农民对粮食价格稳定增长有合理预期,这是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立足点。市民“菜篮子”的根本,是农村的“菜园子”;市民“米袋子”的根本,是农民的“钱袋子”。“七连增”同时是“剪刀差”逐步缩小的“七连增”,表明我们已经找到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太平盛世的向往。无论是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还是应对全球粮价剧烈震荡、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人的饭碗都稳稳当当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是一个美好的结果,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记者王立彬)

参与互动(0)
【编辑:闻育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