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高峰论坛斯坦福大学举行

2010年12月11日 1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11日电 当地时间10日,在世界顶尖学府美国斯坦福大学,由IDG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同主办的“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高峰论坛”成功举行,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中国企业的10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斯坦福大学校长、著名企业家 John Hennessy、斯坦福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James O. Leckie、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及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分别发表了欢迎致辞。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知名管理专家James G. March发表了主题为创新论的演讲。

  娃哈哈集团创立者、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等中国企业家作为中国企业的代表,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向全球知名专家演绎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伟大力量。

  全球著名市场研究机构IDC大中华区总裁郭昕发布了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分析报告,并就全球绿色经济和挑战、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企业责任竞争力、新兴市场的机会与商业环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让中国竞争力耀眼世界。

  在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日益提升之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提升品牌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性。中国企业迫切需要一个面向世界的交流窗口与平台,与世界级大师和企业进行促膝对话,让世界认识中国企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高峰论坛,这是世界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和世界领先的信息服务供应商——IDG,首次共同打造的高端会议,让中国企业与世界顶尖学府的著名专家、具有丰富实战经验以及卓越领导才能的大企业领袖共同交流,旨在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品牌战略,打造全球竞争力提供帮助。这也预示着中国竞争力全面登陆世界顶级学府。

  对于此次论坛,斯坦福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James O. Leckie认为,过去几十年来,世界一直处于变革当中。纵观今天的商业世界,可以发现有两大趋势:一是世界的重心已经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世界经济秩序和相应的一些规则因此需要重新改写,下一个10年将是新秩序新规则确定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国来说,今后20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将会有3亿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要在20多年时间里走完美国200多年才完成的过程。这是一个一次性的机会,而且是在对资源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进行,所以中国必须确保它能够以一种高效、可持续的方式来完成。在这种前提下,中国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全面探讨长期愿景和可持续的商业机会,并为之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作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成功代表,在由IDG主办的颁奖酒会现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10家公司的代表,领取了“2010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的奖杯。

  娃哈哈集团创立者、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说,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二是要促使社会所有成员、至少是大部分成员通过劳动创造现实的财富;三是要使创造出来的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而不仅仅是惠及部分成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每一个企业的责任,而保持不断创新的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保持活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由IDG主办的“2010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活动,经过近六个月数万名社会各界人士的公开网络投票,主办方IDG旗下的全球权威研究机构IDC等权威数据的严格甄选,以及历时15天来自全球知名品牌厂商、企业品牌资深战略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第三方专业评审委员会的专业评选,从候选的35家中国品牌中,最终评出了10家厂商,作为中国企业的名片。

  熊晓鸽表示,此次活动,全面关注中国品牌在国际行业中的进步与发展,将全球竞争力领先的中国品牌企业的高层代表,与全球知名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将企业实践与全球前沿思想潮流进行结合,将能够为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引作用,整体提升中国品牌的全球竞争力。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企业有机会成为各个行业的全球领导者。而这显然需要企业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和对未来机遇的全面把握。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高峰论坛,将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提供认识自身与全球潮流的平台,帮助中国企业成功迈向全球。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