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再遭质疑 人们要的是“就业”

2010年12月14日 18:5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喜忧参半的2010年即将过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抛出的“第三轮量化宽松”大石却在12月初掀起了千层浪。一方面,美国11月非农就业人数增长3.9万人,数据远不及预期。于是伯南克的采访表态,被解读为“美联储可能第三次向市场注入美元”的信号。但另一方面,由于近期部分数据的转好,美国国内“提前退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声音也是不断。

  美联储的6000亿美元国债购买计划、即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出台一个多月,先期的四分之一也已经兑现,但无休止的质疑却将它推向了美联储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决定之一。

  本月初,美国劳工部公布,美国11月非农就业人数增长3.9万人,数据远不及预期。于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的反应,后来被解读为“美联储可能第三次向市场注入美元”。但是,随着年度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的临近,美国市场内部对于“量化宽松政策”的质疑之声却不断高涨。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国际经济项目主任乌里·达杜什:“我对‘量化宽松’政策深表怀疑,很多人有相同的看法。疑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美联储大举购买国债是否能达到影响长期利率的预期效果;二是即便能够影响长期利率,鉴于现在利率水平已经处于历史最低点,购买国债能否刺激需求的增长。”

  美国企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达斯蒙·拉赫曼说,“量化宽松”将像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一样无所作为。

  达斯蒙·拉赫曼:“购买国债是为了压低长期利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购买国债之前,长期利率的确出现下滑,但此后长期利率却大幅上涨。现在看来效果南辕北辙,美联储的这一措施助长了市场对国债货币化的恐慌。所以我觉得‘量化宽松’将会像经济刺激计划一样达不到效果。”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出台以来,美国内外的批评者认为,这一旨在将长期利率保持在低水平的计划将引发通货膨胀或是另一波资产泡沫。国际金融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萨托认为,这种尴尬局面说明,在金融危机过后、短期利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面临巨大且陌生的挑战,而购买国债的箭看来已经“脱靶”。

  菲利普·萨托:“我认为美联储寄希望于靠购买国债来压低长期利率,这本身就是错误的。‘量化宽松’的目的应该是增强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如果这一政策真能起效的话,结果也是提升长期利率,而非降低它。所以看‘量化宽松’是不是奏效一个重要的指标是金融体系有没有整体上的好转。”

  在如此怀疑声四起的氛围中到来的年度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显得有些尴尬。而好消息在于,最新公布的消费者信心和贸易数据都显示出美国经济复苏的动能在增强。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12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升至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10月份出口上升3.2%,贸易逆差缩小程度超过预期,此外14日将公布的零售销售报告预计将显示零售销售连续第5个月增长。这样的数据又引发了人们对政策推出的期待。但是,实际上“量化宽松”的药剂可能还要继续输完。

  有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的声明将指出经济改善的程度,但仍旧无法让饱受争议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退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副主任约格·德克莱森:“全球经济正在复苏,尽管复苏的过程缓慢而迟滞,不过在新兴市场国家势头迅猛,只是在发达经济体复苏艰难。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复苏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就业增长,这是当前关头人们最大的担忧。人们需要更强劲的增长,特别是发达经济体。”

  问题在于,美联储的购买国债计划长期看去会让美元进一步走软,而美元贬值会造成通胀。对全球而言,达杜什认为,新兴经济体面临大量热钱的流入,这一问题已经显现,最终可能造成具有破坏性的经济硬着陆。

  不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此前表示,希望市场不要对美国所谓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过度恐慌。而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也认为,在看待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上,还应该有自己的评估和打算:

  水皮:“如果我们一直盯着美联储这样那样,我觉得是一个很被动的跟随政策。因为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我们的判断前提是美元会持续贬值,会影响到我们这边,实际上的情况是美元不但没贬值,还升值了,这就说明我们原来的一些判断前提可能选项过于单一,反而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内投资者需要重新反省的。”(记者柴华 王姗姗)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